123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8月11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41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建会服务入驻政务大厅、政务工作人员变身“工建指导员”、企业建会“一站式”办理——据8月7日《工人日报》报道,北京市东城区总工会依托区政务服务大厅,与多部门建立“政工合作”联动机制,通过数据共享、服务联动、政策协同,探索非公企业工会组建新路径,实现企业建会“一站式”办理,推动工会组建工作提质增效。2025年上半年,该区新增建会单位867家,发展会员9663名。

东城区总工会的上述做法为当地企业和职工送去了双便利。一方面,工会建会服务入驻政务大厅,政务工作人员变身“工建指导员”,提升了工会服务的“曝光度”,让更多职工和企业“看得见、找得到、办得成”。前来办事的群众办完政务事项,可以“顺道”咨询工会建会相关事宜,或者是现场直接申请加入工会,省时、省力、省心。

另一方面,“政工合作”联动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信息沟通和共享,工会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辖区“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和其他非公企业的最新动态,从而更精准、高效地提供建会服务。

这一举措也体现了工会服务理念的转变——把“坐等上门”变为“主动触达”,将“单打独斗”升级为“多部门联动”,既提升了工会组建工作的质效,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工会的影响力,拉近了与企业和职工的距离。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服务理念在多地工会工作实践中不时涌现:陕西省总工会在非公企业建会入会专项行动中,为新建会企业配备“优会强会指导员”,“60天陪跑”推动非公企业工会“建起来、强起来”;山东威海高区总工会利用“周三走访服务日”,组织工会干部对未建会企业,特别是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面对面建会入会服务;甘肃张掖市甘州区总工会推出“建会服务包”,通过“上门指导+驻点协办”模式,帮助企业解决工会组建中的政策盲区、程序难题……

实践证明,将“服务包”直接送到职工和企业身边,让企业和职工更便利、更直观地感受工会服务的温度与建会带来的实效,是一种共赢。这在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的同时,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新动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41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据《天津日报》等媒体报道,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启动。此前几天,媒体采访团在津采风,走进历史古镇、文博场馆、文化街区、名人故居、科创园区及热门景点,全天候深入探访调研,感受河海津韵的独特魅力,开启一段极富津味的沉浸式体验之旅。

和合共生,让我们承古启新,激活文化生命力。一方方杨柳青木版年画呈现风物民俗,记录人间烟火,南北技艺的交融、守正创新的发展造就了其赓续不辍的传承脉络;泥人张《余三胜戏装像》以中西合璧的技艺塑造传统人物形象,使其神韵跃然于彩泥之间;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清乾隆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既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又兼收外来技法,凝炼为匠心瑰宝……这些文化艺术精品生动诠释了“和合共生”的真意,在一脉相承与兼收并蓄中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力量、包容与创造之美。

和合共生,让我们薪火相传,汲取奋进前行动力。吉鸿昌、梁启超、李叔同,这些闪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字,都曾在天津留下足迹。走进他们位于天津的故居,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对话:吉鸿昌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英雄壮歌;梁启超胸怀家国大义,既守国学根脉又采西学精华,其思想与实践激荡着无数仁人志士与莘莘学子的心灵;李叔同融汇中西艺术之长,开创出独具一格的艺术境界,将美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田。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历史洪流中铸就不朽的精神坐标,这种胸怀与担当,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呼声,更是今天激励人们奋进前行的精神驱动力。

和合共生,让我们推陈出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天开高教科创园,一系列惠企制度接力落地、一个个鲜活的助企故事接续发生,这里的创业干劲“热辣滚烫”;在天美艺术街区,工业时代的岁月痕迹触手可及,年轻人以街区为画布展开“在地艺术创作”,历史街区在创意激荡中焕发新的生机;在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一张张机床记录着天津工业的发展轨迹,火热年代的历史余温依稀可感。盘活存量沉寂街区,让“旧厂房”变成“新地标”,让“文化场”成为“发展场”,不难发现,传统韵味为现代发展注入了温度,现代活力为文化传承增添了广度,文化与发展彼此成就、相互赋能。

在天津,人们看到了文化与城市同频共振的蓬勃图景,也读懂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生命密码。承古启新、薪火相传、推陈出新——这是天津的故事,也是当代中国的姿态;这是千年文脉的延续,更是走向未来的坚定步伐。

8月底,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天津举行,海河之畔将汇聚世界目光。期待这座兼具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以从容姿态展示中华文明的自信与包容,将“和合共生”的理念传向世界,传向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41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启动。启动仪式分为“河海津韵”“津非昔比”“天下一家”三个篇章,不仅多维立体地展现了独树一帜的津派文化,也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到“礼之用、和为贵”的社会关系处理准则,再到“协和万邦”的国家间和平相处的政治理想,“和合”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基因,也是中华文化长期存续、从未中断的强大生命力所在。天津历经六百载沧桑,始终传承、践行着这种包容差异、融合共生的古老智慧,向世界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因河而生、向海而兴,独特的地理格局让“和合”天然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古时,天津是南来北往漕运商船的重要渡口;近代开埠后,天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阵地;现代化发展中,天津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海陆交汇点……从古至今,天津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姿态拥抱世界,形成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河海襟怀”。

传统民俗中,天津的“和合”基因也可见一斑。本次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中,媒体采访团在津采风,走进历史古镇、文博场馆、名人故居等景点,沉浸式探访、感受了河海津韵的独特魅力。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交融的杨柳青年画、用西方写实技法展现中国传统人物和故事的“泥人张”作品、讲述梁启超先生既守国学根脉又采西学精华的文化气质的梁启超纪念馆,等等,都是津派文化“和合共生”深厚底蕴的生动注脚。

开放包容的河海文化造就了天津的过去,也构建着天津的未来。七里海湿地以退渔还湿,实现了自然生态与工业文明的和谐共生;天开高教科创园构建“一核两翼多点”创新生态圈,助力京津冀协同创新;“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化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重现昔日“河海通津”的包容气度……可以说,天津已将“和合共生”的精神与智慧,转化为现代化发展的澎湃动能,让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活力与魅力。

何以中国,且看天津。今年的上合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作为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届时,将有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齐聚海河之滨。期待透过天津这座城市的窗口,“和合共生”的理念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与认同,世界能够看到一个更开放包容、活力满满的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41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张翀 本报通讯员 张静 郭少山

日前,在东海之滨的浙江舟山群岛,由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正在海天之间伸展筋骨。桥塔之下,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正在发生——2800余份结业证书垒起技能进阶的阶梯,100%的隐患整改率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这里不仅在建超级工程,更在锤炼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与筋骨。

‌“过去靠力气吃饭,现在凭本事挣钱。”焊接火花飞溅的工棚里,赵永章摘下防护面罩,抹了把脸上的汗珠。这位32岁的焊工摩挲着崭新的焊工证,笑容里透着自信。去年此时,他还是个辗转工地的“游击队”,如今已在项目部培训中心完成系统学习,月收入翻番。“拿到证后,咱也能当师傅带徒弟了!”

赵永章的蜕变,得益于中铁大桥局西堠门公铁大桥项目部独创的“六型班组”培养体系:技能型班组开设“业务小课堂”525次,让工人从“会干活”迈向“精技艺”;效益型班组优化索塔爬模设计,使主塔施工周期从8天缩至6天;安全型班组全年排查隐患280项,整改率100%;管理型班组赋权班组长调度资源,工效提升30%;创新型班组孵化53项专利;和谐型班组组织文体活动,将离职率压降60%。“六型班组”如齿轮咬合,搭建起职工职业发展“立交桥”。

在创建“六型班组”的同时,项目部还致力于为职工打造标准化社区。工装送洗、云端问诊、理发预约,这些生活琐事只需在社区APP下单便有管家处理。探亲房、藏书5000册的职工书屋、自助体检中心、篮球场、影院等设施场地一应俱全。

“让每位产业工人在擦亮‘中国桥梁名片’的同时,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中铁大桥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春全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42 | 查看全部
本报讯 (通讯员周新旭)近日,由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北京院)参建的云南省鹤庆县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PPP项目荣获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中国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

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全面提升了鹤庆县城自然、生态及人文整体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国家湿地公园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Ⅳ类,候鸟种类由189种增加至198种。

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工程内容复杂、涉及专业多等局面,中国电建北京院发挥技术禀赋和经验储备,积极配合各参建单位,组织协调各专业开展工作,为项目圆满完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服务保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