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回复: 0

青春班组的“三维答卷”:红柳林智维中心智能化控制班的成长实践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凌晨2:47,毛乌素沙地边缘零下18℃。大多数人酣然入梦,黑暗潮湿的井下200米深处,一盏盏白色帽灯次第亮起,像萤火在墨黑中划出星河。
“喂!喂!智维中心吗?25216综采工作面4G信号中断了!”
“收到,马上排查!”
三十分钟后,信号恢复,工业视频画面恢复,综采一队检修电工钟海波感叹道:“智维中心现在的应急响应速度可比之前强太多了!”采煤机滚筒重新轰鸣,煤流如同黑色瀑布般滚滚向前,而工作面上的12名矿工全然不知,就在刚才,一场可能引发停产的网络故障已被悄然化解。这是班组连续第1295天实现“零事故”。这就是红柳林智维中心智能化控制班每天上演的“无声大片”。
陕西陕煤陕北矿业有限公司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监理、建设、运维和培训为一体的专业信息化技术公司,成立于2021年,隶属于世界500强陕煤集团旗下的陕北矿业公司。红柳林智维中心智能化控制班成立于2022年2月这个平均年龄27.1岁的团队,用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从“跟着厂家学技术”到自主攻克27台电源箱维修难题,从线缆月浪费500米到年节约成本281万元,从“被动排障”到构建“5831安全屋”体系……他们以“人才培育、安全筑基、降本创效”为三维坐标,书写着煤矿智能化班组的成长故事。
一、人才培育:让年轻肩膀扛起技术大梁
“2023年那次停产,让我们彻底醒了。”班长贺加飞至今记得,25214工作面采煤机信号中断时,厂家一句“明天到”,直接造成约2000吨煤的损失。彼时班组刚成立一年,10名成员虽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但面对繁杂的智能化设备,实操经验几乎为零。
破局从“6622”人才培养体系落地开始。新入职的李拴拴清晰记得,入职首月就收到了任务清单:6篇实习报告要记录“今天独立排查了3处设备故障”、6篇见习报告需分析“基站信号中断、衰减的原因”、两次汇报、两次实操考评,。“刚开始觉得是‘文字负担’,后来发现每篇报告都是一次复盘。”如今已是技术骨干的他,抽屉里还存着当时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的手稿。
“3+1”培训制更让理论落地生根。3个月跟着南京北路厂家工程师驻场学技术,1个月回井下独立实操,考核要现场拆解环网交换机再复原。2024年两期培训后,4名成员全部“通关”,现在处理基站故障比厂家响应快1小时。季度技能擂台赛上,随机抽设备、2小时内完成安装调试的“硬核比拼”,让“攻坚大师”的荣誉成了年轻人的“勋章”。
“师徒结对+轮岗交流”的模式则打通了成长通道。老师傅贺加飞带着徒弟李永永,把电源箱维修技巧编成“三步法”:测电压看模块指示灯、查电容辨鼓包痕迹、试通电监测电池运行状态。半年轮岗结束时,李拴拴已能独立处理80%的常见故障。如今,班组里“新入职员工—优秀技能人才—班组长”的成长链条清晰可见,1人获陕北矿业“技术能手”,1人入选陕煤集团先进个人。
二、安全筑基:用标准织密智能运维防线
“井下设备有138台基站、293台工业视频,光型号就有17种,以前排查故障像‘找针’。”技术员万发亮的话道出了班组初创期的困境:一次电源箱故障,3个人翻了3本台账、查了500米线缆,花2小时才定位问题。
改变始于“5831安全屋”体系的深耕。他们给每台设备办了“电子身份证”:交换机、基站上贴的二维码,扫码就能看设备参数、接线情况、历史故障、检修记录。配合“四级分级管控”——Ⅰ级环网交换机每2小时远程自检,Ⅱ级综合保护装置每班巡检,Ⅲ级电源箱每日巡检,Ⅳ级应急广播每周巡检,设备“健康状况”一目了然。“现在排查故障,扫码10秒调记录,35分钟内必解决。”万发亮展示的统计数据显示,故障处理时间较之前缩短65%。
线缆管理曾是另一个“老大难”。井下线缆如“蜘蛛网”,过度预留导致月均浪费500米。班组反复试验后推出《井下通信线缆七步法》:测量时留30厘米冗余、敷设时用扎带间距50厘米固定、接头处贴“起止点标签”……实施首月,浪费就降至100米,返工率连续3个月为零。“班前会讲标准,班后会评案例,现在连新员工剪线都像‘量体裁衣’。”贺加飞翻着班组日志,里面记着2025年4月13日杨志强复用了50米旧线加50分、2025年6月8日优化了敷设路径加60分……
安全责任更要“人人扛”。班组把“自主故障解决率”纳入绩效考核,设立“技术攻坚岗”:班组长贺加飞认领环网交换机运维,不仅编写《安装、调试作业指导书》,还带着团队拍了12个“30秒标准动作视频”,从光纤熔接到接口插拔,每个步骤都有“教科书”。全年386条隐患100%整改,全员熟练掌握应急避灾路线和心肺复苏技能,2023—2024年获陕北矿业及分公司“安全先进班组”及2023年度榆林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三、降本创效:在“紧日子”里算好“精细账”
“这27台电源箱,咱们自己修!”今年初,面对井下4G基站电源箱高频故障,贺加飞在班会上拍了板。厂家报价单显示,更换一台需1.5万元,27台就是40.5万元。班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故障设备拆成零件,发现12V供电模块故障是主因。
他们借鉴“分级诊疗”思路:对27台“轻症”设备换模块,对16台“重症”设备拆零件,稳压芯片、电容组等好部件存入“设备器官库”。李永永发明的“模块测试三步法”派上大用场:接万用表测输出电压、摸外壳查过热点、通电源看指示灯闪烁规律,精准判断部件好坏。最终,27台设备修复上岗,16套重组部件备用,直接节约30余万元。
这样的“金点子”在班组里层出不穷。闲置的熔接机、工程宝等设备集中保养后,复用率从30%提至85%;报废线缆剪截成“测试短接线”,一年省下2.3万元;开发的可视化管理系统,解决了系统切换频繁、表格繁多的问题,工作效率提升40%。截至2024年,班组通过设备复用、技术创新累计节约成本281万元,1项团体标准、2项创新成果落地。
班组活动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成绩单”:左边是2022年的设备台账,密密麻麻记着“厂家维修”;右边是2024年的创新成果,贴着二维码管理系统截图、电源箱修复前后对比图。中间一行字格外醒目:“团结是安全的基石,创新是发展的引擎。”这个成长中的青春班组,正以“5831安全屋”为基,用人才培育强本领,以标准管理筑安全,靠创新创效谋发展,在毛乌素沙地深处,书写着中国煤矿智能化班组的“成长答卷”。

0fe0e08bbedc2a842de6a708c80a4ab.jpg
58c34603e7c923ba5ef6783e1c92bcf.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