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童方萍
《工人日报》(2025年08月12日 05版)
河南郑州有一家老商场,30年前,有仪仗队在门口升国旗,有服务员在内厅弹古筝。30年后,商场重新开业,为了吸引年轻人,有“月老”帮年轻人相亲,还有夺冠就发钱的唱歌比赛。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不久前对全国排名前100的购物中心企业、综合零售商等展开调研,超过半数的购物中心去年全年线上销售呈现上升趋势,各地的购物中心正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让年轻人多停留一会儿。(见8月6日《中国青年报》) 传统商场的困境,是时代变迁的阵痛。上世纪90年代,不少知名百货商场曾凭借“国货超市”模式创造辉煌。然而,随着电商冲击、消费升级和商业形态多元化,单一购物功能的商场逐渐客流枯竭。销售额暴跌、高端商场集体遇冷的现实,折射出整个行业必须直面变革的迫切性。郑州这家老商场的转型之路,为传统商业转型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样本。 吸引年轻人的核心,首先在于构建“体验+社交”的双重磁场。商场将相亲活动包装成“月老”IP,既延续了传统文化意象,又精准切中年轻人婚恋焦虑;草根歌唱比赛以“夺冠发钱”制造话题,复刻了“超级女声”时代的全民参与感。这种策略背后,是对Z世代消费逻辑的深度洞察:他们不仅为商品付费,更愿意为“故事感”“参与感”买单。北京朝阳合生汇通过二次元业态年销75亿元、南京德基广场以沉浸式主题街区刷新纪录的案例,同样印证了体验经济对年轻客群的强大吸引力。 其次,精准抓住了线上线下融合这一商业转型必选项。调研显示,超半数购物中心线上销售上升,这要求传统商场打破物理边界,构建全渠道消费生态,在举办线下活动的同时,也同步开发了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线上工具,形成“活动引流—线上转化—复购留存”的闭环。这种“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的双轮驱动模式,既能发挥实体空间的沉浸优势,又能借助数字技术拓展消费半径。 此外,还有商业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微妙平衡。郑州商场用“月老”活化传统文化符号,上海恒隆广场在中秋打造“宋风雅韵”主题市集,皆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商业包袱,而是可转化的IP资源。在追求潮流化的过程中,守住城市记忆基因,方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塑造独特品牌价值。 老商场的青春逆袭,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变与不变”的哲学实践。在消费升级浪潮中,唯有以文化为锚点,以创新为帆桨,传统商业体才能在时代长河中持续航行。当更多商场在怀旧与潮流间找到共生路径,我们看到了商业模式的迭代,更看到了一座城市商业文明的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