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渤化橡胶七二九公司半成品车间,海绵切片机的嗡鸣声与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蓬勃鲜活的奋斗图景。
薛峰,作为海绵切片组组长,正穿梭在繁忙的生产线间,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但他仿佛浑然不觉。“薛组长,这批海绵的切割精度要求特别高,咱们能行吗?”一名工人担忧地问。薛峰微微一笑,眼神中闪烁着坚定:“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大家跟我来,人多力量大,我们一起研究解决。”
海绵切片,这个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隐藏着无数挑战。刀口薄厚不均、平整度差、出现波浪纹等问题,就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挡在了切片组的面前。然而,薛峰从未退缩过,反复研究设备性能、材料特性与操作手法。
“薛组长,这刀片又钝了,得换新的了。”一名工人拿着磨损的刀片走来。薛峰接过刀片,仔细端详着:“不行,我们不能总是这样频繁更换刀片。我得想想办法,提高刀片的利用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薛峰都一一记录、分析、总结。他坚信,只要执着追求,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终于,他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要领,让切片组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合格率显著提升。
“薛组长,你这技术真是绝了,现在切割出来的海绵,质量比以前好多了。”一名工人兴奋地说。薛峰谦虚地笑了笑:“质量就是生命,每一次精准的切割都关系到产品的品质。我们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质量。”
薛峰深知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因此他把降本增效的目光投向了日常消耗巨大的切片机刀片和砂轮,他坚信在设备及附件利用率提高上“还有潜力可挖”。他带领全组人员深入研究工艺操作技巧,优化设备维护,刀片和砂轮的使用寿命得到有效提升,每条刀片完成产量提升5%,每对砂轮完成产量提升3%。小小的改进降低了工具辅料费用,积少成多就是“大效益”。这笔实实在在“抠”出来的效益,更是薛峰和团队为了企业发展精打细算主人翁意识的生动体现。
面对生产过程中部分海绵边角料的废弃,薛峰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敏锐地观察到,在需要薄海绵作为生产原料时,这些原本因不合规格需要被丢弃的“废料”或许能焕发新生,一个创新的想法在他脑中形成:对这些海绵皮回收利用进行再切片。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立刻行动起来。经过精细加工,不仅解决了废料处理问题,更实现了海绵资源的循环利用。当年度收益达到7万余元时,薛峰自豪地说:“变废为宝,这就是创新的力量!”本报记者秦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