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总投资超670亿元的甬舟铁路、甬舟高速复线等世界级跨海工程集群正加速推进。面对参建单位系统各异、协同难度大的挑战,浙江省舟山市总工会创新打造“一起建大桥”专项立功竞赛,以“新机制、新成效、新生态”的“三新”模式,实现协同作战,将竞赛场变为驱动项目高效建设的核心引擎,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破壁:联盟机制聚散为整,激发聚合动能 8家核心参建单位分属不同系统,若按传统模式各自为战,竞赛的能量和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在超级工程集群启动之初,舟山市总工会创新思路,打造覆盖项目全周期的“竞赛联盟”,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将不同系统的参建方统一纳入。 成效立竿见影。单兵作战的壁垒被打破,实现了规划、安排、推进“三同步”。联盟成员单位间的沟通联系显著增强,先进做法得以推广,互学互比、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竞赛直接推动项目进度大幅提升,预期工期平均缩短2个月以上,协同合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效率。 赋能:三层体系精准发力,激活全域动能 如何让竞赛精准匹配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建设需求?舟山市总工会精心构建了“三层竞赛体系”——年度赛比综合实力,重点赛拼攻坚能力,班组赛看精细功夫。中铁四局甬舟铁路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一设计让集团、项目部、一线班组都能找到发力点。 依托联盟平台,市总工会定期组织跨项目观摩交流,促进经验互鉴、思路开拓。在协同层面,针对如“沉井施工”等关键节点,组织参建单位横向开展“比安全、赛进度”等专项竞赛,激发攻坚活力。在保障层面,强化资源供给,编印发放《职工劳动保护手册》,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组织跨项目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建,打造“大桥+盾构”创新工作室联盟,实现小工艺、小发明成果共享,点燃创新火花。在攻坚层面,针对潮汐、洋流等复杂施工难点,组建跨项目“一起建大桥”专家库,联合市本级劳模工匠服务队,深入项目一线开展技术攻关,成功攻克各类难题20余项。 体系赋能让广大建设职工在竞赛中收获了成长——“西堠工匠”“大桥之星”等一批竞赛先进个人得到表彰。 共建:生态协同厚植沃土,孕育长远价值 竞赛不仅要赛出建设速度,更要育出人才、创出成果、构筑生态。随着运行深入,“一起建大桥”平台已升级为集资源共享、创新协同、安全保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赋能体。 联盟积极推动建设产业工人社区、实训基地、劳动者驿站、职工夜校,将技能提升阵地直接嵌入建设最前线。创新工作室联盟与专家库的运作,不仅解决当下技术难题,更成为孕育未来工匠的摇篮。中铁十一局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项目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通过市总工会组织的劳模工匠助企行,我们与市特检院创新工作室建立合作,极大促进了海底隧道规范化施工和盾构难题解决。”由中铁建大桥局六横公路大桥项目部承办的试验检测技能竞赛上,联盟单位同台竞技。项目相关负责人评价:“这有效提升了班组专业技能,为挖掘骨干、培育团队注入了强大动力。” 据统计,联盟累计采纳合理化建议200余条,产生“五小”成果130余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竞赛的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同步显现。 “‘一起建大桥’竞赛模式,为破解大型复杂项目群协同推进的普遍难题,提供了属于我们舟山的‘解法’。”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看来,我们搭建的这座‘协作桥梁’,不仅跨越了物理的海峡,更打破了不同系统间的壁垒,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为区域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工会力量。”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胡翀 沈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