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回复: 0

暴雨灼浪挑战企业应急管理韧性 这份“安全大考”我们过关吗?

发表于 昨天 15: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独家视线·聚焦“高温暴雨灾害应急防护”
◆本期主持人 乔吉奎       
主持人说题
8月的风,裹挟着灼人的热浪掠过钢铁厂房;转眼,骤雨又毫无征兆地砸向玻璃窗,在窗台上溅起纷乱的水花。2025年的夏天,仿佛被按下了“极端键”——北方暴雨如注,南方烈日似火,南北迥异的极端天气,正以同样凌厉的姿态,考验着能源、化工、建筑、矿业等行业的安全生产防线。这种极端化的气候特征带来的灾害,正给各行业安全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成为今夏企业生产的主旋律,一个迫切的现实命题摆在眼前:预警信息如何在机器的轰鸣中精准抵达每个岗位?高温炙烤下,如何为劳动者撑起一片“绿荫”、为设备筑起一道“防火墙”?面对暴雨突袭,应急响应机制如何跑赢洪水?那些被烈日晒得滚烫的钢架结构、悄然逼近警戒水位线的排水沟渠、在闷热潮湿中发出异常嗡鸣的电机,正成为威胁安全生产的新的“隐形杀手”。而应对这些“忽然”到来的威胁的关键措施能否落地,最终要依赖基层班组的反应力与执行力。
这些“隐形杀手”的威胁,往往藏在被忽略的细节里。高温、暴雨等灾害防御的实践深刻警示我们:每一厘米积水的背后,都可能潜藏着多处堵塞的隐患;每一摄氏度异常升温的设备,都可能记录着上百次被忽略的过热警报。筑牢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灾害的安全堤坝,需要每一个班组既成为敏锐的“气象前哨”,又成为过硬的“应急尖兵”。
当我们聚焦这场与极端天气造成的灾害博弈的生产保卫战,必须直面3个核心问题:暴雨洪涝与高温酷暑的预警响应机制是否真正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对应的基础保障是否科学有效、覆盖无死角?面对突发状况,应急响应机制能否高效运转?针对极端天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的应急能力提升机制和培训体系,能否真正赋能班组、提升其整体应急处置的实战水平? 本期热点,让我们一起走近班组职工,感受他们在风雨、热浪中摸索出的安全智慧,探寻筑牢应对极端天气灾害“防御墙”的实践答案。
暴雨灼浪挑战企业应急管理韧性
这份安全大考”我们过关吗?

“从7月23日开始,北京连续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北部山区突发山洪,灾情尤为严重。截至目前,北京市因灾死亡人数已达44人,另有9人失踪失联,想想都让人痛心。”
7月30日20时,在《班组天地》杂志热点主题讨论会上,燕山石化职工高常月沉重地分享了北京暴雨的最新情况。这番话在中企互动平台会员群内引发关注,主持人顺势提起话题说“北京暴雨带来的惨痛伤亡让人无比揪心。当前部分地区正面临暴雨洪涝与超长高温的双重威胁,这些极端天气给企业生产和职工安全带来了不小挑战。大家所在的企业是如何应对的?班组的应急能力能否经受住这些灾害的考验?不妨结合实际来聊一聊。”话题刚抛出,群内瞬间就热闹起来了,一场关于高温、暴雨如何应急、应对的深度交流就此展开。
“我们地铁网络能在各种复杂天气下保持稳定运营,靠的是实打实的应对举措。”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职工陈杰率先说,“公司每季度会对全市地铁站排水系统进行深度检修,清理3000多个集水井和排水沟的杂物,调试200多台应急排水泵;重点车站出入口还安装了可快速组装的防汛挡板,并配备移动水位监测仪,实时掌握积水情况。收到气象预警后,我们立即启动对应响应机制,确保1小时内完成关键点位值守,同时调整列车运行参数保障安全。有个站点出现周边水体倒灌迹象,应急小分队10分钟内赶到现场,20分钟就控制了水流……我们每月都会开展不同场景的应急演练,让每个岗位职工都熟练操作流程,养成了高效的协同处置能力。
中石化齐鲁石化公司烯烃厂操作工王红梅分享了高温天气下的“降温经”。她介绍说:“我们厂区的丙烯储罐最怕高温暴晒,天气温度超过35摄氏度就可能引发储罐压力异常。因此,每年入夏后,我们厂就会实施‘三色预警’机制:35摄氏度以下为蓝色预警,增加储罐喷淋频次;35~38摄氏度为黄色预警,启动罐区遮阳棚和循环水降温系统;超过38摄氏度则启动红色预警,暂停12时~15时的室外作业,同时给职工配备带风扇的安全帽、空调服等
山东能源集团鲍店煤矿掘进一队队长张磊分享了井下极端天气应对经验。他说“暴雨天气,井下最怕雨水倒灌;高温时节,掘进面温度只要超过30摄氏度,比地面还难熬。对此,我们煤矿建立了‘井上井下联动’机制:当遇到地面暴雨时,井口加装3道防水闸墙,同时启动8台大功率水泵,每小时能排水2000立方米;井下则利用物联网监测各巷道水位,数据实时传输到调度中心,一旦超过警戒值立刻停产撤人。高温天我们有‘三招’:一是在掘进面安装局部通风机和喷雾降温系统,把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以下;二是实行‘四六制’作业,每班缩短工作时间,中间加一次‘清凉补给’;三是给矿工发放防中暑药,入井前测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就不让下井。”
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在线职工看到了科学应对超长高温、暴雨等灾害的有效经验。但随着讨论深入,不少职工也道出了各自企业在应急环节的短板,问题集中在几个关键层面:
预警响应存在“慢半拍”现象。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因缺乏专业气象监测渠道,仅依赖手机短信或新闻推送获取预警信息,经常出现信息滞后的情况,有的甚至错失最佳准备时机。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预警重视不够,将收到预警等同于完成应对,因缺乏具体响应流程,导致预警已发、措施未动。
应急物资存在“摆样子”问题。防汛物资、防暑用品存在“重储备、轻管理”的情况:沙袋过期风化、抽水泵常年不检修无法启动、防暑药品临近过期。比如山西一化肥厂职工反映说,他们储运车间的急救箱里,藿香正气水还是2023年的,标签都模糊了。
高温防护沦为“走过场”。一些企业的防暑措施停留在“发点绿豆汤、放个电风扇”的层面,对高温作业的核心防护缺乏投入。更有甚者,少数企业为赶工期,无视高温预警,让职工在高温时段户外作业,将“抗高温”与“讲奉献”混为一谈。
应急培训变成“演话剧”。应急演练流于形式,脚本化、走过场现象突出:演练前先通知时间、地点,谁扮演伤员、谁负责救援都安排好了,走一遍流程拍几张照片就完事。这种“演戏式”的演练,无法真正提升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只会导致职工在真实突发状况下手足无措。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多重原因交织: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极端天气概率低、影响小,将相关应急投入视为额外成本;二是资源分配不均衡,大型企业有资金、有团队,中小企业则想做却做不到;三是机制建设不健全,缺乏从预警到响应、从物资管理到培训考核的全链条制度;四是协同联动不够,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周边单位之间缺乏应急协作,遇事后各自为战。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极端天气的应急处置考验着班组职工的应急素养、协同能力与临危战斗力。面对这些困境,在线职工结合成功案例与实际需求,在思想的不断碰撞中逐渐形成共识——应对超长高温与暴雨等极端天气,需要构建“预警—准备—处置—提升”的全周期应急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织密预警一张网,让响应跑在灾害之前。企业应建立“专业渠道+智能监测”的预警体系:对接气象部门的专业预警平台,获取精准的短时预报;在厂区关键位置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水位监测仪、风力计等设备,将数据实时上传至调度中心,形成“企业小气象”。南方电网广西柳州供电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输电线路沿线安装了2000余个微气象监测终端,能够提前1小时预测线路覆冰、暴雨等风险,结合气象部门的数据生成“三色预警处置清单”——蓝色预警时检查设备,黄色预警时备好应急队伍,红色预警时果断停电避险。今年6月的暴雨时,这一机制帮助他们提前转移了5支施工队,避免了人员伤亡。
建强物资储备库,让保障跟着需求走。应急物资储备应遵循“实用、足量、更新”原则:按企业规模和风险等级制定物资清单,如化工企业需备足防爆水泵、防化服,建筑企业需备齐抽水泵、沙袋、应急照明;实行“双仓储备”,主仓存常规物资,副仓存应急增量物资,确保极端天气下能快速调拨;建立“月检查、季更新”制度,用二维码扫码管理,记录物资状态和有效期。
筑牢高温防护盾,让安全伴着清凉来。针对高温天气,需从“人、机、环”三方面施策:人员防护上,实行错峰作业,将每天户外作业时间调整为6时至10时、17时至20时,高温时段强制休息;为职工配备带降温模块的安全帽、空调服等装备,定期发放防暑药品。设备防护上,对高温敏感设备加装遮阳棚、冷却系统,如变压器安装温度自动报警装置,化工储罐配套喷淋循环系统。环境改善上,在车间、工地设置清凉驿站,配备空调、饮水机、急救箱,提供冰镇饮品和降温食品。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厂推出的“高温应对套餐”效果显著:他们给野外作业车装上车载冰箱,常备冰饮和降温贴;在采油井场安装太阳能风扇,使操作间温度降低5摄氏度左右;实行“做四休三”弹性工作制,今年夏季中暑事件较去年同期下降80%。
练好应急真功夫,让演练贴近实战化。应急培训需打破脚本依赖,转向实战模拟:每月开展盲演,不提前通知时间和场景,随机设定“线路短路”“设备进水”“人员中暑”等突发状况,考验班组的应急处置能力;每季度组织跨部门联合演练,模拟极端天气下的协同配合,如电网企业联合医院、消防开展“停电+人员被困”综合演练。中化泉州石化公司“沉浸式演练”颇具特色:他们搭建模拟罐区泄漏的实景场地,职工穿戴防护装备,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完成关阀、堵漏、疏散等操作,考核标准细化到“关阀时间不超过30秒”“防护装备穿戴正确率100%”。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训练,该企业职工在今年5月因高温引发的泵体泄漏事件中,仅用8分钟就控制了险情。
构建协同共同体,让合力战胜险企业应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建立内外联动机制:对内,明确各部门职责,如生产部门负责设备防护、安全部门负责应急调度、后勤部门负责物资保障,形成“一张清单管到底”的责任体系;对外,与周边企业、社区、政府应急部门签订互助协议,共享应急资源,突破资源限制,实现整体应急能力的倍增。
风疾雨骤,方显应急本色;烈日灼灼,更见守护担当。超长高温与大暴雨等灾害带来的挑战,既是对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职工凝聚力的锤炼。当预警网络织得更密,当物资储备得十分充足,当防护措施落实落细,当应急能力练得更强,当协同合力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的班组职工必定能在极端天气面前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以更稳健的步伐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独家视线】热浪暴雨双重夹击:我们如何构筑安全屏障?图2:扬子石化新员工在专业人.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