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给转鼓套个“金钟罩”,粉尘乖乖被收服 ◎刘晓雪 “转鼓装上‘金钟罩’后,操作间几乎没了粉尘,职工们彻底告别了‘灰头土脸’,必须给你点赞!”7月3日,新天钢集团天铁公司技术中心制样班班长付建男边说边对着前来现场观摩的原料科副科长陈石雷竖起了大拇指,语气里满是激动与认可。 转鼓是测量焦炭冷强指标的核心设备,每天需连续运转10个小时以上。在作业过程中,50公斤焦炭经转鼓处理后,会从出料口直接掉落至1米下方的工作台。就在这短暂的掉落过程中,大量粉尘骤然扬起,瞬间让操作间陷入一片迷蒙。之后,职工还需手动将工作台上的焦炭转运至鼓后机械筛,整个过程都在粉尘缭绕中进行,环境十分恶劣。 转鼓原有的除尘装置悬挂在工作台正上方,形同一台大型“抽烟机”,但由于整个除尘过程完全暴露在开放空间中,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即便职工佩戴了防尘口罩,仍难免吸入大量粉尘,长此以往,对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每次进入操作间巡查,陈石雷总会看到职工们在弥漫的粉尘中忙碌的身影。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改造除尘装置的念头就此在心中扎根。可究竟该如何改造?改成什么样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改造、不影响正常生产?一连串的问题让他起初也没了头绪。 为尽快找到解决方案,陈石雷一边上网查阅资料,一边结合现场实际反复琢磨。他敏锐地意识到:转鼓除尘效果差的症结,就在于作业环境的开放性。如果给转鼓加个“金钟罩”,只留必要的作业口,配上除尘帘,再在上下各装一条除尘管道,效果肯定能立竿见影!这个想法越来越清晰,他立刻绘制了“金钟罩”制作框架图。第二天,陈石雷找来车间设备员吕淑峰和技术员张志斌,向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改造思路。3人围着设计图,就改造材料选型、转鼓置放空间适配性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结合现场勘查情况,他们一致认为该方案切实可行。 说干就干。吕淑峰在操作间仔细测量每一个关键尺寸,确保改造精度;陈石雷与张志斌则四处搜集废旧铁皮、角铁等材料进行二次利用。材料备齐后,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他们先按测量尺寸切割、焊接角铁,组合成一个长方体框架;接着用角膜机精准切割打磨铁皮,并在铁皮上预留出连接除尘管道的圆形接口;最后用自钻螺丝将切割好的铁皮包裹在长方体的上、左、右三面框架上。就这样,一个量身定制的“金钟罩”便赫然出现在面前。 随后,张志斌与陈石雷拆下原有除尘设备腾出空间,合力将“金钟罩”稳稳套装在转鼓上,尺寸、位置分毫不差。为确保罩体稳固,他们在转鼓后方墙体精准定位打孔,将整个罩体与墙面牢牢固定;再通过预留的圆形接口接入除尘管道,最后在转鼓前方悬挂起除尘帘,整套装置顺利安装完毕。“改造后,职工的操作流程也随之优化。现在,转鼓作业前,先启动除尘装置,打开除尘帘放置焦炭;随后关闭除尘帘,让设备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运行;作业结束、焦炭掉落至工作台后,1至2分钟待粉尘被抽吸干净,再打开除尘帘进行后续工序。”陈石雷说。 转鼓除尘装置改造后,操作间的粉尘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工作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受到了职工的一致好评。“不仅为职工筑起了坚实的健康防线,更让现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张志斌望着洁净的操作间,欣慰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