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智能报表让生产监管精准到“每一度电”(图2幅) ◎屈联西 李超 “现在,数字生产周报、辅料周报等报表系统,实现18张报表基础数据‘一键生成’,大幅简化了统计工作;推广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将管控精细到人;搭建在线数字成本表和班组标准化信息收集系统,让生产监管更高效、更清晰。不仅省时省力,还在班组间营造了良性竞争的氛围呢。”7月26日,谈及智能报表数字平台落地后带来的生产变革,河南豫光集团锌业有限公司锌业二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豫光集团“巾帼建功标兵”郭雯雯一脸欣喜地说。 从“手工统计”到“一键生成”、从“经验作业”到“数据驱动”,这场生产管理变革的背后,是郭雯雯带领团队历时一年半的攻坚历程。“过去,传统报表得层层汇总,时效性差。手工处理数据不仅费时,还容易出错。领导做决策大多靠经验,缺乏实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撑。”运转一班班长王军深有体会地说,“现在可不一样了,电耗、产量、成本这些数据一眼就能看清,班组的创效情况在数据的流动中越来越清晰,精准到每一度电。” 2023年3月初,为破解传统报表“层层汇总时效差、手工处理易出错”的痛点,在厂领导的统筹安排和大力支持下,郭雯雯牵头,联合数智化发展部程序员张景来等成员组成攻关团队,启动智能报表体系建设。经过深入分析,郭雯雯在技术攻关会上提议道:“70%的周报表数据来自生产日报,只要把关键数据关联起来,设定好公式,就能实现自动换算!”基于这一想法,郭雯雯带着团队用3个月搭建起数字单元,把70%依赖手工的周报表数据,变成了可自动关联的电子日报体系。 然而,真正的挑战是数据关联的精准匹配。在堆满图纸的办公室里,郭雯雯带领数智化发展部程序员张景来等团队成员逐条梳理逻辑:比如D18数据需先提取两电解日报表的 F7 产量相加,再关联浸出日报表的G23数据进行换算……这样的公式推演,每天都要重复几十次。张景来至今还记得那些深夜的电话,他说:“郭工总能在繁杂的数据迷宫里找到关键线索,有时深夜12时还在讨论关联设置呢。” 经过半年的持续攻坚,郭雯雯反复核对每个数据的关联项,终于成功实现生产厂周报表、小金属报表等报表体系的“一键生成”,统计效率比传统手工方式提升超60%,数据关联误差率降至0.5%以下,为后续数字化升级筑牢了坚实基础。“过去3个人花4小时核对的周报表,现在点击鼠标几秒生成。”郭雯雯说。 当智能报表体系落地后,郭雯雯在生产例会上突然提议道:“报表只是数据的堆砌整合,能不能利用这些数据建立单独的管控模块,通过针对性管控实现综合管理呢?”该提议催生出数字平台的构想。此后3个月,她带领团队对照公司月度成本表,制作出生产厂内部各项日成本表;参照公司月度阿米巴结算模式,编制了各工段阿米巴结算表;依据各班组产量、指标、辅料投入等数据,结合职工出勤情况,实现了“结算到岗、核算到人”。“如何让表格既发挥作用,又不增加职工劳动量”成了她每天思考的核心问题。团队成员常自嘲“连做梦都在调报表公式”,而她始终坚守底线:每一个数字都要经得起推敲。 在公司数智化发展部的支持下,团队围绕“大数据统计、自动分析、具象化展示”目标,逐项打磨展示框架,设置产量数据跳转展示功能,最终以“流程图+趋势图+数字提醒”同屏呈现,让生产经营状况一目了然:单项产品实时成本是否超支、各班组阿米巴创效差异、技术指标实时控制情况等,都实现了直观展示。这些可视化数据让一线职工对着屏幕就能算出“明白账”,也让车间形成“谁都不愿在大屏上落后”的竞争氛围。“每天交接班,我都要看看智能报表大屏,电耗低于其他班组5千瓦时是我们班的小目标。”运转三班班长张二营笑着说。 “智能报表平台以数据为纽带,打通了生产管理的全流程,让监管更高效、决策更精准,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激活了团队活力,为传统制造业的破局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郭雯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