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回复: 0

[已见刊稿件] 迂回思维:会“绕弯”也是捷径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迂回思维:“绕弯”也是捷径
◎卫红霞
前不久,煤企卸料工秦峰在微信上向笔者分享了一个看似寻常却暗藏巧思的创新案例。他说:“行走小车的电机和齿条总‘较劲’,我试着在小车左侧大梁与电机底部加了个弹簧,设备抖动的问题居然就解决了秦峰坦言,自己并不懂复杂的力学计算,反复回看设备抖动的手机视频也没能找到突破口。直到看到同事调整安全帽的弹簧扣,灵感突然迸发:能不能给电机装一条类似的减震腰带?就这样,困扰班组许久的技术难题,被一根弹簧轻松破解。
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创新领域被称为迂回思维,也叫U型思维。简单来说,当常规路径无法解决技术难题时,主动寻求避开或越过障碍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并非直面障碍的“硬碰硬”,而是像走U型弯道,以灵活调整避开壁垒,更快抵达目标。迂回思维的主要特点在于,顺应事物特性,灵活及时地调整思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秦峰的“弹簧减震法”并非个例。《班组天地》杂志记录了不少类似的创新案例。在2025年第1期的《煤气管道漏点消失记》中,德龙钢铁有限公司轧钢厂加热炉炉长米会强带领团队解决煤气管道漏点问题时,速成钢胶棒填补和磁铁吸附等传统方法均告无效。他们没有继续在这些方法上“死磕”,而是在仔细观察漏点的特点后,转换个思路:既然直接焊补危险,何不把漏点“包”起来?于是,他们在地面焊了一个带盲板的管道预制件,如同给管道“戴帽子”一般,将漏点套住进行焊接,再用螺栓加密封胶垫对盲板进行紧固。这一方法既消除了带压焊补煤气管道的安全风险,又降低了带压焊接堵漏作业的人工成本,还将堵漏作业时间缩短了一半。
还有2025年第2期《“三通”搞定肥槽混凝土浇筑施工难题》一文中,中铁二十局的项目总工程师马万里,遇到肥槽混凝土浇筑难题:布料不均匀,泵管得频繁拆装,工人累,效率低,质量还难保证。施工班组讨论时,有人提出“能不能像家里水管分叉那样,多接几个出口?”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经过团队细化,最终设计出“3个三通+2级对称管路+4个布料口”的方案。试运行后发现,职工劳动强度降了35%,施工效率提升50%,质量问题还少了30%。
这些案例里,解决问题的关键都是“绕个弯子”。秦峰没纠结力学计算,米会强没继续“硬焊”,马万里没固守传统泵管布局,他们的共通之处是,“此路不通”时,主动换条路走。梳理其共性,迂回思维的应用可总结为4:先明确“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再拆解“现在卡在哪儿”;接着跳出常规思路,“看看其他行业有没有类似办法”或者“反过来想想能不能换个方式”;最后选择贴合实际的方案快速试错,在实践中调整优化。
当然,迂回思维并非万能钥匙,用不好可能陷入绕路陷阱”。比如绕着绕着偏离了核心目标,在无关细节上耗费过多精力;或是新方案与现有设备、工艺不匹配;亦或团队成员对新思路缺乏共识,难以推进。这些风险提醒我们:“绕路”是为了高效抵达,而非漫无目的地游荡。就像秦峰说的:“得时刻提醒自己,弹簧是用来减震的,不是为了好看。”  
不过,这些风险挡不住迂回思维的价值。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最有效的创新往往产生于对常规路径的优雅偏离。”迂回思维的智慧,正在于它能帮我们在“钻牛角尖”时及时抽身,在“看似无解”时打开新局。从秦峰的弹簧到米会强的预制盲板,再到马万里的三通管路,这些创新故事都印证着一个道理:解决难题不必“正面硬刚”。有时候,绕个弯子、换个角度,看似走了远路,实则避开了障碍的锋芒,直抵问题核心。
总之,对班组职工而言,迂回思维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实用利器。当遇到技术难题时,不妨放下“必须直接解决”的执念,多想想“换个角度会怎样”。或许,那把打开困局的钥匙,就藏在某个看似无关的“弯道”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