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云天化云南磷化集团: 数智赋能装置长周期运行616天(图3幅) ◎艾婷婷 2025年7月16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昆阳磷矿蜿蜒的采场道路上,10台TR100A矿用卡车正沿着规划的路线有序行驶——这是云天化云南磷化集团矿山数智化转型的日常一景。而在20公里外的磷化工事业部DCS(分散控制系统)控制室,操作员何建新收到运维系统弹出的预警——“磷酸厂过滤A系列清酸泵振动值偏高,可能存在故障”,他立即切换备泵运行,避免了非计划停车。 在地下500米的昆阳磷矿二矿巷道里,一组智能监测设备正在实时采集地压数据。作为云南首个完成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地下矿山,这里的监测系统每10分钟就会生成一份风险评估报告。 “我们对基建期的4类隐蔽致灾因素进行了系统治理,相关报告通过了国家级专家评审。”矿山技术负责人劳斌指着三维地质模型介绍,这套融合地质雷达与物联网技术的系统,让传统矿山穿上了“智能防护甲”。公司3座露天矿山150米以上边坡全部接入云南省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当尖山磷矿的边坡位移监测值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向3公里外的应急指挥中心发出警报。这种“预测-预警-预控”的三级防控体系,让传统矿山的安全管理实现了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 随着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信号穿透百米岩层,大数据平台将井上井下紧密相连,昆阳磷矿二矿正以“数字基建”为画笔,描述出矿山生产的崭新模式。作为云天化集团首座地下开采矿山,昆阳磷矿二矿始终秉承打造智能矿山建设的愿景,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与矿山场景深度融合,打造“井下少人化、地面智能化”的智慧矿山。在地面管控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井下200余个监测点数据,胶带运输、通风排水、供电供风、交通运输等系统运行状态一目了然。通过3Dmine(三维矿业工程软件)建立地质模型,整合钻探、物探数据,实现了矿体分布、巷道掘进的三维可视化模拟,为采掘布局提供精准指导。 走进晋宁选矿中控室,数字孪生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让人目不暇接。DCS稳控工艺参数,精准配送矿浆至浮选工段;自动加药系统根据智能算法实时调整药剂配比,确保最佳选矿效果;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网络全天候监控设备状态,动态数据正以秒为单位实时刷新,生产进度、指标参数、设备运转状态等关键信息清晰呈现。 “过去,传统浓密机的运行全靠人工经验判断和现场手动测量。操作人员需要频繁前往设备周边,采集清水层高度、底流浓度等参数,不仅数据存在滞后性,安全风险也极高。”晋宁选矿产品输送中心精尾班班长况春梅介绍道。如今,新系统安装了多源智能感知装置,能够实时监测浓密机内部清水层、泥层高度、底流浓度、耙架液压等关键参数。所有数据都会集成至中控平台,以动态图表的形式直观显示。操作人员只需在中控室远程设定目标浓度,系统便能自动调节底流流量与絮凝剂添加量,实现“一键调控”的精准闭环控制。 “多亏了关键设备在线监护系统。”磷化工事业部设备工程师王锦昭说,“要是按照以前的定期维护计划,可能等到轴承发出异响甚至完全损坏才被发现,那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更长的停机时间。”这正是数字平台的价值所在,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结合设备健康评分模型和历史故障数据,能对异常数据及时发出预警,根据记录运行数据分析能预判运行趋势,为预测设备故障提供有效支撑,让操作人员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预防性维护。当年产80万吨磷酸装置长周期运行记录定格在616天,再次刷新云天化集团同类装置纪录的那一刻,是一个看不见的“数字工厂”正在运行。 在AI(人工智能)数智化的浪潮中,云天化云南磷化集团正以“数智化转型”撬动传统矿山的变革。一个集“智慧大脑”与“调度中枢”于一体的数字化矿山调度指挥中心正在昆阳磷矿加快建设。建成后,它将如同一个强大的信息枢纽,实现各作业现场数据和视频的实时接入。再配合无人机巡检系统,全面打通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可视化管理全流程。从采场到轰鸣破碎机,从设备的有序运转到环境的实时监测,无人驾驶、智能化采装、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等技术正在推广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正不断延展至矿山的每一个角落,60年历史的“老牌矿山”正在装上“数智新引擎”,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