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饭盒里的石油时光 ◎单旭泽 何标儒 正午的阳光透过纱窗,在灶台上织出细碎的光斑。高滨系着围裙,正在翻炒一锅土豆丝。案板上,切好的芹菜码得整整齐齐,蒸锅里的米饭嗞嗞冒着热气——这些都是妻子最爱的家常味道。 作为中石化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SL260录井队队长,高滨难得有个完整的休息日。前一晚刚完成高斜581井的备料工作,此刻他只想为妻女做顿午饭。 “高斜581井要提前开钻,设备今天必须搬迁到位!”急促的手机铃声震碎了厨房里的温馨。高滨的锅铲在锅沿磕出脆响,抬头间,妻子已拎起行李箱站在门口。她什么也没问,只是快步上前拧灭煤气灶。 十几年相守,她早已习惯录井人的时间节奏。“来不及在家吃了,我给你装盒。”妻子利落地拧开饭盒,土豆丝混着芹菜被铲进去,米饭簌簌落入盒底。高滨往工具包塞安全证件的间隙,瞥见妻子正往饭盒夹层塞水煮蛋。“路上颠,垫实些才不洒。”妻子不忘叮嘱道。 时间不等录井人。整装,启程,跋涉,奔忙……接过饭盒,拉上行李箱,高滨抱歉地笑了笑,跨出门时迅速带上门,不敢回头——怕看见妻子眼中盛不住的牵挂。 在石油人的世界里,一日三餐常常要为工作让步。高滨指挥着设备装车,当车队驶出东安大院时,坐在副驾驶后面的地质技术员邵保杰看见队长膝头上那个印着向日葵的饭盒,忍不住打趣道:“嫂子这爱心便当,怕是又要捂成宵夜喽!” 高滨望向窗外,5辆搬迁车组成的钢铁长龙正碾过春日的尘土,车身上胜利地质的标识在阳光下闪着光,那是甲方的信任、队伍的效率、质量的承诺。 16时30分,设备抵达高斜581井。井队现场安全主任发出指示:“设备必须赶在18时30分前就位,之后现场禁止吊装作业。”2个小时的倒计时,不容任何耽搁,哪怕是吃一口饭。 高滨把饭盒轻轻搁在驾驶座旁,转身和井队平台经理俯身看图纸,指尖在设备就位图上快速圈点。作为吊装指挥,他的每个手势都像精准的指令,双臂划出的弧线里,裹着整个现场的安全。 18时10分,晚霞漫过天际,给最后一栋就位的营房镀上金边,也吻过高滨那被寒风吹红的脸庞。 满头大汗的老师傅李海波凑过来道:“高队长,弟妹给你准备的好吃的……能分口尝尝不?” “行!”高滨刚要转身取饭盒,井场上就传来一阵呼喊:“来人,调整一下营房角度。”两人匆匆奔向井场,饭菜的香气被风卷着散在井场的尘土里。 在忙碌的施工节奏里,停下来好好吃顿饭,竟显得有些奢侈。 设备就位后,全队马不停蹄地整理营房、接线通电。23时,钻台的照明灯劈开浓墨般的夜色,高滨和李海波抬着温度传感器,一步步攀上泥浆罐。周金刚举着手电筒,光束在泥浆罐里晃出流动的光河,温度传感器得安装在循环罐壁10厘米处,高滨掏出尺子,在晃动的光影里反复校准。 他们在仪器房、循环罐、钻台之间穿梭,直到所有信号灯在显示屏上连成红黄绿交织的“星河”,才瘫坐在仪器房内的铁椅上。拧开饭盒时,芹菜已闷得发黄发软,那颗水煮蛋却带着余温——估计是哪个细心的队员偷偷放在发动机外壳上,暖了一路。 高滨夹起一筷芹菜丝放进嘴中,酸咸里裹着微辣,虽已没了热气,却在舌尖漫出甜甜的暖。 酸甜苦辣,恰如石油人的日子,平凡里藏着滚烫。只是这些滋味中,他们吃得最多的是苦! 井场是流动的食堂,风沙是天然的调味剂,饭盒里的饭菜热了又凉,凉了又被焐热。但只要掀开饭盒,家的味道总能让所有辛苦都有了回甘。 次日12时30分,SL260队完成全部设备的安装调试。油气勘探管理中心的验收中,验收人员逐一查阅了传感器安装、参数标定。“传感器安装标定无问题,钻具管理台账无误、色谱标定合格……”零问题通过的消息传来,高滨和队员们的肩膀也放松了下来。 从上钻到安装调试,全队用了不到24小时。 夕阳西沉时,高滨走出井场,点开妻子发来的消息:“记着好好吃饭,等你回家,我给你做红烧排骨。”疲惫的胸腔中突然涌过暖流,漫过四肢百骸。 说起家人,说起妻子,高滨的声音里有感激,更有藏不住的愧疚。 石油人的饭盒里装的不止饭菜,还有妻子用等待腌成的咸菜,兄弟们用风雪嚼成的馍馍,录井人把未能围坐共食的时光酿成的地下奔涌的石油。那些耐心的等待、风雪的磨砺、错过的团聚,最终被研磨得比钻头下的岩屑还要细碎,化作星光填进每次精准的标定,融入每组跳动的数据,汇入钻头与岩石碰撞的铿锵里。 在石油勘探现场,“高滨和其妻”的故事随处可见。当年那个扎着乌黑发辫、拥有银铃笑声的姑娘,在一个个饭盒里装满牵挂,一次次目送他出征,让艰辛的录井工作浸满温情,让平凡的日子迸发出生命的张力。 “饭菜很香,日子很甜。”高滨常这样说。对他们而言,一轮施工结束,推开门时,那满桌飘香的饭菜,才是世间最动人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