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回复: 0

32双手攥出14年“零伤害” ——国能神东“金牌班组”、设备维修中心维修一厂修复车间数控班的故事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32双手攥出14“零伤害”(图4幅)
——国能神东“金牌班组”、设备维修中心维修一厂修复车间数控班的故事
◎王宏艳
在陕蒙交界处的神东矿区,有这样一支保障矿山高效运转的幕后英雄——神东设备维修中心维修一厂修复车间数控班的员工们。班组2011年成立以来,全员凭借着精湛的技艺、独特的管理模式,在设备维修领域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成为矿山设备的“金牌医护团队”,斩获设备维修中心“明星班组”、神东煤炭集团“金牌班组”、国家能源集团“工人先锋号”等多项殊荣。
从困境到专业特种医疗队
时针拨回2011年寒冬,刚成立的数控班遇到了首场硬仗。某矿采煤机行星架裂了道缝,传统工艺拿它没办法。车间里寒气逼人,矿方代表急得直跺脚,技术员们围着部件反复测量,把游标卡尺的读数报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每个人的眉头却拧得更紧——谁都知道,这活儿干不了,得送800公里外的厂家。
“就像医生盯着重症病人,却开不出药方。”李应龙至今记得那晚,他说,“我们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各种尝试,最终,部件还是送回了厂家。”
回来的火车上,车厢里静得只剩下铁轨的哐当声。李应龙跟大伙儿提议道:“咱们给采煤设备建一个“专科医院”吧,每个故障有了档案,以后遇见问题,好有个底。”一回到公司,众人便迅速行动起来。刘宏伟立即联系委托部门索要相关图纸,锁定修复部位,捋清关联尺寸,研讨问题原因,修改制定新工艺。李爱飞作为当时的技术大拿,带领3名技术骨干紧张而忙碌地对行星架进行反复试修,不断补焊,不停调整切削参数……深夜11时,窗外寒风刺骨,车间却灯火通明。那一刻,每个人心里都燃烧着一团火——不是一个人在较劲,是一群人劲往一处使。
2024年,组员们到鄂尔多斯学习新技术,下午18时下课后,高碧程敲开学院办公室的门,问道:“能让我们用用机床不?”得到许可,他带领组员们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机床操作实践。深夜22时,老师傅张亮还站在徒弟薄晓辉的身旁,耐心地讲解,从绘图到建立路径再到程序导出、铣削工件等每一个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培训学习结束,薄晓辉感慨道:“在师傅的指导下,我的知识库又充实了不少,在这个班组不进步不行呀
14年光阴匆匆而过,这个最初仅有8人的维修小组,已经华丽蜕变为拥有32名技术骨干的“特种医疗队”。班组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牌:“明星班组”“先进集体”“金牌班组”……这些奖牌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支队伍从“赤脚医生”一路成长为“三甲专家”的艰辛与荣耀。“咱们这支‘特种医疗队’,不光靠技术……”李应龙指了指众组员,脸上笑开了花。
“1561”制度框架长出“温情细节”
大家都还记得2023年的盛夏,班组会议室的红色警示灯映着“返修率上升0.3%”的数字,空气像拧干的抹布般紧绷。“工序卡壳像堵车,得让齿轮咬得更顺。”有人敲着桌子说道。3天头脑风暴后,“1561”医护急救一体化管理法》新鲜出炉——这串数字里,藏着的不只是流程,更是32颗心拧成一股绳的热乎气。​
“1支精锐之师的锻造”是根基。李爱飞总在徒弟张波的工位旁俯身指导,认真地说:“小张,编程补偿值要盯紧。”在他手把手的“打磨”下,李建勋、张波等5名徒弟早已褪去青涩,如今在各自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了能扛事的技术骨干。每周三的“技术夜校”是班组雷打不动的修行课。32张座椅围成圈,178个案例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被拆解成可复用的经验。前不久的技能大赛,杜晓东备赛的那些夜晚,班组的灯总是亮到很晚,有人深夜帮他调试设备到凌晨,有人拎着热乎的夜宵守在操作台旁。当杜晓东捧回鄂尔多斯市“技术能手”奖状时,班组每个人眼里都闪着比奖牌更亮的光“这荣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勋章,而是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时,迸发出的集体锋芒。”杜晓东感慨道。
“5道工序环环相扣”是核心。优化前,班组维修流程像接力赛,等待时间长。现在,采用工序并行的方式,焊接、机床修复、检测等5道工序不再是依次进行,而是同步开展,每个工序完成后,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层层验收,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都符合要求。“工序间的无缝衔接,不仅大幅缩短了维修周期,还实现了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班长李应龙介绍说。
“6组成员各显神通”是协作精髓。乌兰木伦矿抢修时,班组分成的6个小组像齿轮般咬得紧实:挂号接诊组会诊,主操医师组已备好工具;检验组刚上手,护理组的打包材料早摆一旁。高碧程守在现场,协调调度间隙,给熬得眼红的同事递上提神饮。36小时攻坚结束,大伙瘫坐在地击掌欢笑,有人伸手给同伴揉着酸肩。
“1家和谐同心协力”是温暖的底色。前不久举行的趣味运动会上,平日里总戴着老花镜核对图纸的老工程师张永清,竟套上运动服成了“灌篮高手”。当他踩着三分线跃起投篮,篮球在空中划出漂亮弧线应声入网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质检员都笑得直拍大腿。户外拓展时,大家背着队友跨越障碍,汗水与笑声交织。
如今,“1561”管理法写在墙上,可组员们都知道,真正管用的是那些没写进去的事:胖大海的热气、递过去的眼镜、披在肩上的外套。这些藏在数字里的热乎气,把32颗心焐成了一团火,在车间的机油味里,烧得旺,暖得久。
安全创新背后的班组温度
在数控班,安全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规章,是藏在彼此眼神里的惦记。今年上半年,在全员的努力下,班组共排查出119项隐患,每一项背后都有暖乎乎的细节。
吊装作业时,最轻的工件也有两吨,安全员白秀明总在年轻同事检查卡扣时,伸手扶一把他们的安全帽,再三提醒道:“小伙子,再检查一遍卡扣!”
为了让安全规范更入心,组员们凑在一起拍吊装标准视频。大家举着手机拍摄时,李应龙故意把卡扣扣得“咔嗒”响,笑着喊:“镜头往这拍,听听这踏实声!”每月组织观看机床事故案例视频时,现场气氛格外凝重,看到触目惊心的画面,新员工罗蒙攥紧了拳头,一旁的师傅吕利强轻拍他的肩膀说:“别怕,咱按规矩来,就出不了岔子。”在班组14年零伤害的纪录里,藏着无数个这样的瞬间——你扶我一把,我拍拍你肩膀。
创新在数控班也带着烟火气。工装卡具创新攻坚那段时间内,班组夜夜亮着灯。吴彦军腰椎不好,弯腰调试夹具总疼得皱眉,刚入职的杜晓东看在眼里,悄悄用边角料做了个带滑轮的小矮凳,凳面还垫了块软海绵,吴彦军一坐,脸上笑出了褶子,夸赞道“比我儿子还细心。
为了赶一个精密零件的工装设计,班组全员连着几天泡在车间。当工装成功制作出来的那一刻,大家兴奋地击掌欢呼,有人笑着笑着眼里就泛起了泪花。
引进内孔堆焊机器人那天,燕治鹏围着机器转了3圈,摸出老花镜说:“这新家伙,得请小老师们教教。”年轻的技术员刘阳蹲在地上,拿着画图笔在钢板上画轨迹,燕师傅蹲在旁边,认真得像个小学生。机器人第一次焊接成功时,火花溅起的瞬间,燕师傅拍了拍刘阳的背,笑着说:“咱老的小的凑一块儿,啥学不会?”
“2024年我们修复了927件,比上一年多了68件。这些钢铁零件上,能数出轮班时饭盒的余温,能闻见扑鼻的茶香……”班长李应龙说,“安全是我们用惦记筑牢的,创新是我们用热乎气焐成的。”
    数控班的故事还在继续,在煤海深处,他们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更是相互扶持的家人。每一次攻克难题时的齐心协力,每一个温暖关怀的瞬间,都凝聚成这个团队最动人的力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温馨奋进篇章。


展示8——温馨团队。图片1:组员们在探讨加工摇臂轴承杯时找中心的操作要领.jpg
展示8——温馨团队。图片2:组员们在开工前一起审核JOY6C采煤机摇臂图纸.jpg
展示8——温馨团队。图片3:组员们在探讨滚筒螺纹孔修复注意事项.jpg
展示8——温馨团队。图片4:班组全家福.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