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卫红《成都琐忆》赏析
在奔赴中珍藏美好——贾卫红《成都琐忆》读后感
文/荆山
最近读了银星文学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是贾卫红文友写的一篇游记式散文——《成都琐忆》(点击标题可以阅读原文)。作为喜欢文学的老年作者和读者,我对这篇文章有特殊的感受:我的第一学历是高中中专,毕业于山东银行学校。参加工作以后,总感觉到学历太低,没有面子。于是通过参加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的全国统一考试,成为四川大学的一位在职学生。每学期除了平时的学习外,还要到四川大学面授一次。经过三年的学习,取得了硕士学位,因此对这篇文章以及其中描写四川大学的内容情有独钟。
读着《成都琐忆》,仿佛又找到了锁在书柜里的老影集,感受到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慢慢绽放出岁月的灿烂——作者因女儿读书五次奔赴成都,把川大的银杏、青城山的笛声、街头的烟火都细细珍藏,那些被用心收纳的美好,其实是一位母亲借孩子的求学轨迹,悄悄留存的温暖与牵挂。字里行间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让每一个故事和感受都释放着母爱的温度。
首先,用“五次去成都”做线索,让美好一点点积累起来
贾卫红文友写得最巧的地方,是用五次去成都的经历,把一路上的美好串了起来。第一次送女儿入学,她记下川大“不高山”脚下“噗嗒、噗嗒”落地的银杏,坐着“小红车”看老墙上的绿藤、池塘里的红荷;后来去西南财经校园,见草坪上碧绿与金黄交织,在禅院槐荫里看茶片飞舞、学生读书;再乘绿皮火车穿越秦岭到成都,逛“东郊记忆”文创园区,去川西草原邂逅土拔鼠,带松果回书房;女儿毕业那年,望见她穿学士服在江安长桥“衣袂翩翩”;最后陪归国的女儿访故地,看九寨沟的碧水。这五次行走,不只是简单的往返,其实是把美好一点点攒起来:从初到时的新鲜打量,到后来的熟稔牵挂,每一次奔赴都让记忆的行囊更满,也让成都在她笔下,从陌生地名变成了装满心绪的“第二故乡”。
其次,从细小处下笔,在平常日子里找出美好
贾卫红文友的笔像一双温柔的手,专从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挑出那些细碎的美好。写川大的景致,“不高山”的银杏、望江的荷塘、华西的钟楼、江安的长桥,还有老墙上的绿藤、池塘里的红荷、雕像上的鸽子,读来竟让我想起当年赶面授课的时光;记西南财经的午后,“草坪上碧绿与金黄的交织与斑驳”,禅院里“一杯清茶在手,远处的钟声若有若无”,看学生读书、工程师敲键盘,那似曾相识的氛围让人动容;她还写到在青城山遇见一位盲人老人吹笛下山,“花白的头发、清矍的面颊、眯缝的双眼、枯瘦的双手”,笛声“像一条淡蓝的绸带在山间飘舞”,这细节里藏着山与人间最本真的感动。就连“东郊记忆”里“怀旧与时尚交融”的气息,都写得活灵活现,裹着人间的热乎气。
尤其爱写川大初遇的那段:“川大门楣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百年校训赫然映入眼帘”,坐着“小红车”穿行校园时,那些养眼养心的景致,藏着校园最本真的生机,读着让人想起当年在川大的求学时光,心里软软的。
第三,不直白说感情,却让牵挂藏在字里行间
整篇文章里几乎没有直截了当说“想女儿”“爱女儿”,可那些记下来的美好里,都藏着一位母亲的牵挂。从初次送学记下的每一处校园景致,到陪女儿逛文创园、走川西,再到女儿毕业时望着她“衣袂翩翩”的身影,最后陪归国的女儿访故地,想再听“小红车”的铃铛声而不得的怅然——这些时光里的印记,都是她珍藏的“相处的美好”。
结尾处那句“待女儿来年归来时,我们还可以共未来再出发,一起访乐山、谒三苏、拜峨眉”,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每个有过牵挂的人都懂:那些与孩子相关的日子,那些对未来的期盼,才是岁月里最该好好记住的美好。
我放下手机,静静地想:贾卫红文友为什么要一次次去成都——她记下来的哪里是一座城的风景,分明是“女儿生活的世界里,那些值得记取的瞬间”。对我们这些走过不少年月的人来说,这样的文字最让人动心:它让我们想起,人生的美好从不在远方的奇景里,而在一次次与牵挂之人同行的路上,那些被用心拾起、好好收着的,带着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细碎光亮。
作者简介:荆山,川大硕士,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漫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画院高级书画师,曾任某国家部委杂态编辑部主任。现任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文学创作专委会主任、高级顾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文学创作导师,山东圣瀚财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主编正式出版的文学书籍多部,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文学艺术评论及文学创作指导作品数百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