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1

【美文赏析59】贾卫红:成都琐忆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银星文学

那些年,因女儿读书的缘故,就多了去成都的理由。我曾先后去过成都五次,每次的感受与体验都有不同。

那年的九月,我初次入川。川大门楣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百年校训赫然映入眼帘,“不高山”脚下的银杏正“噗嗒、噗嗒”落地。我坐着“小红车”穿行在川大的老校园。老墙上的绿藤、池塘里的红荷、雕像上的鸽子、房顶上的猫,既养眼养心又养意。川大的校区有三个,我打卡了三个。望江的荷塘、华西的钟楼、江安的长桥都曾留下了我浅浅的印迹。漫步其中,那种沉浸式的感官愉悦与心灵体验,让我回味。

那年的初夏,在西南财经的校园里,我诧异于草坪上碧绿与金黄的交织与斑驳,原来才明白南方那些四季长青的树木,时时都在新陈代谢。那个午后,我坐在某禅院斑驳的槐荫里,一杯清茶在手,远处的钟声若有若无的传来。突然间,有了一种身在世外又在时间之内的恍惚感。看着茶片在杯中悠悠飞舞、看着光阴一寸寸的西斜、看着三五个少年专注的读书、看着一位IT工程师飞速的敲击着键盘,这种似曾相识的场景与氛围竟让我泪眼朦胧。

那年的初秋,我从西安乘绿皮火车穿越秦岭到成都。一夜的颠簸与劳顿,让我在一家茶舍的沙发上倒头睡去。醒来发现,这茶社属于“东郊记忆”的一部分。于是,便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把这传说中的文创园区逛了遍。这里怀旧与时尚交融、花朵与音乐共舞,既浪漫又古典、既老旧又现代,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文艺、散漫、慵懒的气息,是一个放松、休闲的绝好所在。次日,便与女儿开启了川西之旅。在川西草原,邂逅了《哪吒之魔童闹海》里那群土拔鼠的原型;从羌寨带回的两枚松果至今还在我的书房里回望着故乡--桃花坪。

那年的盛夏,“不高山”的深情清晰的映衬着女儿青春的脸庞,我望见宽大学士服里的她在江安长桥上衣袂翩翩。那天清晨,去造访青城山。沐浴着潮润的山风,我拾级而上。突然一阵阵笛声从远处飘来,我的脚步不自觉的慢了下来。意象里,这悠长的笛声好似一条淡蓝的绸带在山间自由的飘舞盘旋,一会儿云端、一会儿山腰、一会儿谷底。抑扬顿挫的旋律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穿透力,像是诉说着青城山的昨日与今生,让这座山愈发幽静。走进了发现,是一位老人正吹着笛子下山来。再一细看,这位老人竟是盲人,花白的头发、清矍的面颊、眯缝的双眼、枯瘦的双手,让我肃然间升起了一种敬意。望着他缓缓的背影,我呆立了好久。那一刻,我真愿化作山间的草木,同这青山云雾共缭绕,听笛声悠长。

去年的夏天,女儿归国探访故地。本想再听听川大“小红车”的铃铛声响,无奈只能远远望着红楼上的青藤回味良久。后来,我们同去了川北。从九寨沟回来,我的微信新头像就成了一潭碧水,这潭碧水浅浅的泛着涟漪,于空灵、澄澈中寓意着我对生活本意的全部寄托。作为“熊猫控”的我,还去了神树坪卧龙基地。那时福宝还没回国,顶流明星小奇迹因不满意新搬来的邻居,就一直在内舍里怄气。而暴雨中如如不动的贤贤崽、调皮的苏煤和苏碳、好客的马来公主暖暖则给了我极大的治愈与宽慰。瞬间觉得,这妩媚的青山与婆娑的竹影全懂了我的心意。

想想,我与成都的缘分,是因为女儿。川地之于我,也恰似惊鸿一瞥。不论从川博到都江堰、从春熙路到太古里还是从变脸到蜀绣、从冒菜到火锅,我真切的领略和体味了这座城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绵长、潮流的丰富以及无可替代的烟火气息。但在平日不能到达的诗与远方,当我带着感知行走,最触动我的还是她灵动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因为这些能带给我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殷殷游子意、长长归家岸。待女儿来年归来时,我们还可以共未来再出发,一起访乐山、谒三苏、拜峨眉。


作者简介:贾卫洪,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临清监管支局。早年致力于货币政策传导及地方经济金融运行方面的研究,曾先后在《金融参考》《金融发展研究》《经济日报》《金融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散文《回乡偶记》曾获人民银行总行“建党80周年”征文一等奖。《手工联行时代的往事》获山东省支付结算系统征文大赛一等奖。其作品外部报刊偶有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贾卫红《成都琐忆》赏析
在奔赴中珍藏美好——贾卫红《成都琐忆》读后感

文/荆山

最近读了银星文学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是贾卫红文友写的一篇游记式散文——《成都琐忆》(点击标题可以阅读原文)。作为喜欢文学的老年作者和读者,我对这篇文章有特殊的感受:我的第一学历是高中中专,毕业于山东银行学校。参加工作以后,总感觉到学历太低,没有面子。于是通过参加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的全国统一考试,成为四川大学的一位在职学生。每学期除了平时的学习外,还要到四川大学面授一次。经过三年的学习,取得了硕士学位,因此对这篇文章以及其中描写四川大学的内容情有独钟。

读着《成都琐忆》,仿佛又找到了锁在书柜里的老影集,感受到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慢慢绽放出岁月的灿烂——作者因女儿读书五次奔赴成都,把川大的银杏、青城山的笛声、街头的烟火都细细珍藏,那些被用心收纳的美好,其实是一位母亲借孩子的求学轨迹,悄悄留存的温暖与牵挂。字里行间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让每一个故事和感受都释放着母爱的温度。

首先,用“五次去成都”做线索,让美好一点点积累起来

贾卫红文友写得最巧的地方,是用五次去成都的经历,把一路上的美好串了起来。第一次送女儿入学,她记下川大“不高山”脚下“噗嗒、噗嗒”落地的银杏,坐着“小红车”看老墙上的绿藤、池塘里的红荷;后来去西南财经校园,见草坪上碧绿与金黄交织,在禅院槐荫里看茶片飞舞、学生读书;再乘绿皮火车穿越秦岭到成都,逛“东郊记忆”文创园区,去川西草原邂逅土拔鼠,带松果回书房;女儿毕业那年,望见她穿学士服在江安长桥“衣袂翩翩”;最后陪归国的女儿访故地,看九寨沟的碧水。这五次行走,不只是简单的往返,其实是把美好一点点攒起来:从初到时的新鲜打量,到后来的熟稔牵挂,每一次奔赴都让记忆的行囊更满,也让成都在她笔下,从陌生地名变成了装满心绪的“第二故乡”。

其次,从细小处下笔,在平常日子里找出美好

贾卫红文友的笔像一双温柔的手,专从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挑出那些细碎的美好。写川大的景致,“不高山”的银杏、望江的荷塘、华西的钟楼、江安的长桥,还有老墙上的绿藤、池塘里的红荷、雕像上的鸽子,读来竟让我想起当年赶面授课的时光;记西南财经的午后,“草坪上碧绿与金黄的交织与斑驳”,禅院里“一杯清茶在手,远处的钟声若有若无”,看学生读书、工程师敲键盘,那似曾相识的氛围让人动容;她还写到在青城山遇见一位盲人老人吹笛下山,“花白的头发、清矍的面颊、眯缝的双眼、枯瘦的双手”,笛声“像一条淡蓝的绸带在山间飘舞”,这细节里藏着山与人间最本真的感动。就连“东郊记忆”里“怀旧与时尚交融”的气息,都写得活灵活现,裹着人间的热乎气。

尤其爱写川大初遇的那段:“川大门楣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百年校训赫然映入眼帘”,坐着“小红车”穿行校园时,那些养眼养心的景致,藏着校园最本真的生机,读着让人想起当年在川大的求学时光,心里软软的。

第三,不直白说感情,却让牵挂藏在字里行间

整篇文章里几乎没有直截了当说“想女儿”“爱女儿”,可那些记下来的美好里,都藏着一位母亲的牵挂。从初次送学记下的每一处校园景致,到陪女儿逛文创园、走川西,再到女儿毕业时望着她“衣袂翩翩”的身影,最后陪归国的女儿访故地,想再听“小红车”的铃铛声而不得的怅然——这些时光里的印记,都是她珍藏的“相处的美好”。

结尾处那句“待女儿来年归来时,我们还可以共未来再出发,一起访乐山、谒三苏、拜峨眉”,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每个有过牵挂的人都懂:那些与孩子相关的日子,那些对未来的期盼,才是岁月里最该好好记住的美好。

我放下手机,静静地想:贾卫红文友为什么要一次次去成都——她记下来的哪里是一座城的风景,分明是“女儿生活的世界里,那些值得记取的瞬间”。对我们这些走过不少年月的人来说,这样的文字最让人动心:它让我们想起,人生的美好从不在远方的奇景里,而在一次次与牵挂之人同行的路上,那些被用心拾起、好好收着的,带着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细碎光亮。

作者简介:荆山,川大硕士,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漫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画院高级书画师,曾任某国家部委杂态编辑部主任。现任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文学创作专委会主任、高级顾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文学创作导师,山东圣瀚财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主编正式出版的文学书籍多部,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文学艺术评论及文学创作指导作品数百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