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卢越 李逸萌 杨兆敏 郜亚章
《工人日报》(2025年08月16日 01版)
绿竹苍翠、荷香清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幅和谐而宁静的乡村画卷,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展开。 在余村广场上,矗立着一块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打卡留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这个曾经污染严重的矿山村,努力修复生态,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余村人“靠山吃山”,开石矿、办水泥厂,一度成为安吉县有名的富裕村。但是,矿山开发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大炮一声震天响,黑烟灰尘雾茫茫。翠竹绿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这首流传于当地的打油诗,就是当时的环境写照。 2005年,“两山”理念在此诞生。余村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关停矿厂、复绿山体,“绿色”从此成了余村发展的主色调。 “余村这20年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形容。”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告诉记者,“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05万元,村民人均分红达7.4万元。去年我们召开全村户主大会,全村分红316万元,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 汪玉成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他记得,2019年自己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老年人多,青年大量外流。一场面向全球的“人才邀约”开始在余村谋划。 青山敞开怀,青年入乡来。2022年7月,余村推出了“全球合伙人”计划,以“资源入股+收益分红”模式招募青年创客。“英雄帖”一出,应者如云,数百名“揭榜者”带着项目来到余村。 95后青年张佳如今就是一名余村全球合伙人——拾回二手循环实验室的主理人。“在这里,我进行了各种新的创业尝试,学习了个人品牌营销,开始搭建完整的个人品牌商业链路。”2023年,张佳从上海来到余村,“能明显感受到,自己跟乡村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逐渐深入到乡村中去了。” 在做余村全球合伙人之前,张佳是这里的“数字游民”。作为国内最大的数字游民社区之一,余村数字游民公社室内面积为7188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40人入住及办公。 2023年,余村整合土地、建筑等资源,打造出青年专属创业空间“青来集”,还整合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以及咖啡馆、民宿等空间,创新推出了3000个“大自然工位”,开启了年轻人在余村旅居式创业办公的新模式。 “青年来到乡村,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来了就有钱、来了就有房、来了就有伴’。”汪玉成说。 越来越高的“含青量”给余村不断注入新活力。如今,余村已吸引了60多个全球合伙人项目落地,1200多位青年入乡,“新乡人”的数量已经超越了本地“原乡人”的数量。他们带着城市里的多元业态往村里“跑”,余村涌现出70余处新场景、新业态。 安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叶爱阳介绍,2021年,安吉提出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联动;2023年,安吉提出了“大余村”概念,以余村村域为中心,辐射3个乡镇24个村组团发展。从4.86平方公里的小余村,到245平方公里的“大余村”,空间扩容至50倍。 “这种模式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给县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叶爱阳说。 余村的蝶变,也带动了周边乡村的转变。2024年,“大余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81.9万元,同比增长11.5%。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大余村”片区的发展成果显著,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乡村发展范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余村,这个因“两山”理念而广为人知的小山村,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澎湃发展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