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回复: 0

林泉逸韵 琴心幽鸣 ——赏朱德润《林下鸣琴图》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5年08月15日 第A4版)
a22cd521ceb0b19e12ec5cdfbf4201e2.jpg
林下鸣琴图


  松风拂弦动清响,林泉和鸣寄幽思。元代画家朱德润笔下的《林下鸣琴图》,以疏朗的笔墨勾勒出文人于松荫下抚琴的雅逸之境。画中高士临溪而坐,素琴横膝,指尖轻拨间,松涛与琴音共鸣,仿佛将观者引入一片远离尘嚣的清凉世界。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元代文人画的审美意趣,更以琴为媒,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琴,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自古便是文人修身养性、寄托情怀的象征。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从相传伏羲制琴的传说到春秋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典故,琴始终承载着文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至元代,抚琴之风更盛,文人常以琴会友,于山水间寻觅心灵共鸣。朱德润此作,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画中三位高士身着素袍,神态从容,一人似正抚弦奏琴。河中渔夫摇桨趋近,取水僮仆亦回首凝望,高士琴会遂成画中焦点。对岸坡渚与远山被烟霭轻笼,层层延展,琴音与松风、泉声交织,勾勒出悠远静谧之景。
  朱德润的笔墨,以“简淡”为骨,以“意韵”为魂。画面中,松树以苍劲的线条勾勒,枝干虬曲如龙,松针疏密有致,既显松之坚韧,又透出林间清幽。溪水以淡墨轻染,波光粼粼,与松荫形成明暗对比,增强空间层次感。高士与琴则以工笔细描,衣纹流畅,琴身纹路清晰,足见画家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而背景则以留白处理,仅以几笔淡墨点染远山,营造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灵意境。画中抚琴场景的布置,尤见匠心。高士席地而坐,琴置于膝上或松根旁,仿佛琴音正从松石间流淌而出。琴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亦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琴室》中强调抚琴环境需清雅,如“对松竹岩壑”方为妙境。朱德润此作,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松荫,作为画中核心意象,既是消暑纳凉的物理空间,更是文人精神品格的象征。松树四季常青,不畏风霜,自古被视为“君子”的化身。元代文人常以松自喻,表达坚守气节、不随波逐流的高洁情怀。画中松荫浓密,遮蔽烈日,为高士提供一片清凉之地;而松针的疏朗,又让月光、清风得以穿透,形成“光影交错”的美感。这种“疏密有致”的构图手法,既展现了自然生机,也蕴含着文人精神的寄托。
  盛夏观此画,恍若置身林泉之间。松风拂面,琴音在耳,暑气顿消。画中高士的从容神态,仿佛在告诉观者:真正的清凉,不在外境,而在心境。朱德润以笔墨为琴,以画卷为弦,弹奏出一曲“心静自然凉”的哲学之歌。 程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