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杨靖
近期雷雨频繁,高温高湿环境下,要注意呵护心脏健康。因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会启动一套复杂的散热机制,而这套机制的核心参与者正是心血管系统。
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皮肤温度(约33℃-35℃)时,蒸发散热成为唯一有效的降温方式。此时,身体会通过扩张皮肤血管来增加血流量——皮肤血流量可从常温下的约500ml/min激增至高温下的7000-8000ml/ min,相当于全身血液在几分钟内就要完成一次“皮肤循环”。这种血液的重新分配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心脏必须增加输出量40%-60%来维持这种高流量状态;另一方面,内脏器官(包括心脏本身)的供血相对减少。对健康人而言,这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适,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老年人来说,这种变化的后果会更严重。
此外,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每小时可通过出汗丢失500-1000ml液体。当失水量达到体重的1%-2%时,血液开始浓缩,黏度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推动血液循环。同时,电解质(尤其是钠、钾)的丢失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信号传导,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四个早期信号及早识别
及时识别高温相关心脏问题的早期信号至关重要,典型表现包括4个方面:
胸闷或压迫感。不同于一般的呼吸困难,这种不适常位于胸骨后部,可能放射至左臂或下颌;
异常疲乏。超出环境温度解释范围的极度乏力,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
心慌。自觉心跳过速(>100次/分)、漏跳或不规则;
头晕或晕厥。提示脑灌注不足,可能源于心输出量下降引起的血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温天气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长期高血压患者即使没有典型症状,也应格外注意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四点护心举措建议掌握
在面对高温高湿的环境时,建议大家做到如下4点护心举措:
环境管理。天气预报显示“体感温度”超过37℃时,应调整户外活动计划;使用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夜间保持卧室温度不超过28℃,睡眠期间高温会使晨起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40%。
生理监测。每日同一时间测量晨起静息心率,增加10次/分以上提示热适应不良;观察尿液颜色,理想状态应为淡柠檬色,深色提示脱水;有基础疾病者应增加血压监测频率,收缩压波动超过20mmHg需警惕。
行为干预。采用“少量多次”的补水策略,每小时饮用200-300ml含电解质温水;避免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空调房;选择透气性好的凉感面料衣物,可降低皮肤温度。
营养支持。增加富含钾的食物(香蕉、菠菜、牛油果)摄入,对抗汗液流失;避免高脂饮食(如含油量高和油炸过的食物,植物中的核桃、芝麻、花生,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减轻心脏负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