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回复: 0

科技助力点沙成“金” 生态蜕变尽显“智慧”底色

发表于 2025-8-16 14:37: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央视网消息:在甘肃民勤,治沙治得好,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个新变化,大漠里种出的蔬菜,可以直销粤港澳地区了。

  在甘肃民勤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万亩菜畦青翠绵延,400多名工人正在采收蔬菜。一辆辆满载着新鲜蔬菜的冷链运输车整装待发,38个小时后,60吨新鲜蔬菜就将从大漠抵达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

  甘肃民勤县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许尔财介绍,他们种植学斗、青仔、黑叶白等10多个品种,每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订单销售价每斤5元,预计年产值可以达到2000万元。

  许尔财介绍说,自从“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防风固沙按下了快进键,多个风沙口陆续被治理。而随着生态逐步改善,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就显现了出来,种出来的蔬菜颜色翠绿鲜亮,味道清香爽口,一下子就受到了大湾区市场的欢迎。

  为此,当地现在开始大力发展果蔬产业,许尔财也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开始扩大种植规模,流转了周边村镇土地1万亩,打造了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5年,总长380公里的民勤环绿洲锁边林草带全面建成,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农业产业园现在搭建起了育苗日光温室,让大漠地区实现了一年四季有蔬菜上市,产业园还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新技术助力沙漠里种苜蓿




播放视频
画中画


  积极通过科技赋能治沙是中国治沙工作的一大特点。最近在新疆,有一种植物粘合剂的新技术也在治沙一线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在新疆和田,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2000亩苜蓿地目前已经收割过半。收割机开过的土地,会让人有一种身在“草原”的错觉。而将这片“草原”与沙漠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新技术。

  工作人员说的“神奇的末末”是一种名叫“沙膜”的生物技术。

  中广核新疆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副经理严浩介绍,苜蓿地采用“沙膜”技术,使沙粒具备土壤化结构,这样不容易散是一块一块的,同时也具有保水效果。

  工作人员介绍,苜蓿地现在之所以能够出现在沙漠旁,全靠这种新技术的加持。否则当地沙子很细,浇上水很快就漏掉存不了水,作物自然也就无法在这里生根。现在,用了这种白色的植物粘合剂留住水分、聚沙成土,就能让苜蓿的根系深入沙漠20多厘米。

  严浩表示,他们将持续做好苜蓿地的管养,力争通过5—8年的时间使土地的有机质越来越多,实现沙漠变良田。

  严浩介绍,这片苜蓿地现在平均亩产能达到600公斤,一年可以收3到4次,收的饲料可供1000只羊吃上一整年。目前,企业已投入资金1亿多元,在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平整土地、寻找水源,成功验证了“沙膜”技术大规模使用的可行性。目前,在新疆、内蒙古等地,“沙膜”技术的种植面积已经推广到超3万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