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回复: 4

【助力写作】散文写作“七字诀”:“真-细-情-简-留”写作法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散文写作“七字诀”:“真-细-情-简-留”写作法,让你成为散文高手
来源 211写作课堂


写真事儿,抓细节,藏感情,写简洁,留余味

“真-细-情-简-留”散文写作法


作者:Ashida


    一、“真”——散文的根:没真事儿,散文就站不住脚

    散文最怕啥?怕“假”。你编个故事,堆点漂亮词,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心里还会想“这跟我没关系”。只有写真的,读者才会觉得“哎,我也有过这事儿”“我也这么想过”,才能跟你贴得近。

    1.写自己的真经历,别瞎编“高大上”的事儿

    不用总想着写“我去了某某名胜古迹”“我遇到了某某大人物”,你早上买油条时跟摊主聊了两句、放学路上看见一只猫蹭你腿、妈妈煮的粥熬糊了——这些鸡毛蒜皮的真事儿,比瞎编的故事有温度多了。瞎编的事儿没细节,没感情,读者读着像喝白开水,没味儿。

    举例:昨天早上起晚了,没吃早饭就往学校跑,路过楼下的油条摊,王大爷喊我:“丫头,没吃呢吧?”我点头,他手一扬,一根刚炸好的油条就递过来了,还冒着热气:“先拿着吃,钱下次给。”我攥着油条跑,油条油乎乎的,蹭在手心,咬一口,脆得很,咸淡正好。到了学校,油条还没凉透,心里也暖烘烘的。其实我跟王大爷不熟,就偶尔买他的油条,他却记着我没吃早饭——这种小事,比课本里的大道理还让人舒服。

    2.说真话,别装腔作势“掉书袋”

    有些人写散文,总爱用书面语,比如不说“我饿了”,说“吾腹中空空如也”;不说“妈妈笑了”,说“母亲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这不是写散文,是装样子。你平时怎么跟朋友聊天,就怎么写,大白话最接地气,也最真实。

    举例:前天跟爸爸吵架了,因为我玩手机忘了写作业。爸爸气得嗓门儿都大了,说我“没分寸”,我也倔,跟他顶了两句,然后躲进房间关上门。到了晚上,我肚子饿,偷偷开门想找吃的,看见爸爸在厨房热牛奶,他看见我,没说话,把牛奶倒进杯子里,递过来:“喝了吧,凉了肚子疼。”我接过牛奶,烫得手有点抖,小声说:“爸,我错了。”爸爸摸了摸我的头:“知道错就行,下次别这样了。”其实我本来想说“父亲,我不该惹您生气”,但这话到嘴边,还是变成了大白话——跟爸爸说话,不用那么绕,真话最实在。

    3.不回避“不完美”,缺点也是真的一部分

    别总把自己写得像“完美小孩”,比如不说“我每天都早起看书”,就说“我周末想早起,结果睡过头,太阳晒屁股才起来”;不说“我每次都帮妈妈洗碗”,就说“我答应妈妈洗碗,结果玩忘了,妈妈只好自己洗”。不完美才真实,读者才会觉得“这跟我一样”。

    举例:上周老师布置了作文,让写“我的好习惯”。我想了半天,没什么好习惯,倒是有不少坏习惯。比如我总爱丢三落四,昨天把橡皮丢了,今天把笔袋忘在学校;比如我不爱收拾房间,书桌上堆得乱七八糟,妈妈每天都得帮我整理。我本来想编个“我每天整理房间”的故事,后来觉得没意思,就写了自己丢三落四的事儿。老师批改的时候,在下面写了一句:“真实的样子最可爱。”我看了,心里美滋滋的——原来不写完美的自己,也挺好。

    4.写“小真”,别追“大真”(不用写人生大道理)

    不用总想着在散文里写“人生感悟”“生命意义”这种大道理,比如你吃了一颗好吃的糖,就写“这颗糖真甜”;你看了一只猫睡觉,就写“这只猫睡得真香”——这些“小真实”比大道理更打动人。大道理谁都懂,可“吃糖的甜”“看猫的暖”,只有你写出来,读者才能感受到。

    举例:昨天下午没课,我坐在小区的长椅上晒太阳。旁边有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个气球,红色的,上面画着小熊。他跑的时候,气球线断了,气球飘到了天上。小朋友急得快哭了,我赶紧帮他追,追了两步,气球挂在了树枝上。我踮着脚,够了半天,终于把气球够下来了。小朋友接过气球,说了声“谢谢姐姐”,然后蹦蹦跳跳地走了。我坐回长椅上,太阳还是暖烘烘的,风吹过来,带着点花香。我没想着“帮助别人很快乐”这种大道理,就觉得心里软软的,像揣了个小太阳——这种小感受,比大道理还让人开心。

    5.真感受别憋着,直接写出来(别藏着掖着)

    比如你吃到好吃的,别只说“好吃”,要写“嘴里甜,心里也暖”;你难过了,别只说“我难过”,要写“鼻子有点酸,眼泪想掉下来”。真实的感受不用藏,直接写出来,读者才能跟你一起开心、一起难过。

    举例:外婆上周来我家,带了她自己做的糖糕。糖糕是用糯米做的,外面裹着一层芝麻,炸得金黄。我咬了一口,糖汁流了出来,烫到了舌头,我“嘶”了一声,外婆赶紧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我含着糖糕,嘴里甜得发腻,芝麻的香味儿在嘴里散开,心里也甜滋滋的。外婆看着我吃,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我没说“外婆,我很爱你”,就写了糖糕的甜、烫到舌头的感觉——可我知道,这些感受里,全是外婆的爱,读者肯定也能看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二、“细”——散文的肉:没细节,散文就没滋味

    光有真事儿还不够,还得有细节。比如你写“妈妈做饭”,别只说“妈妈做饭好吃”,要写妈妈切菜的声音、倒油的滋滋声、放盐时手抖了一下。这些细节就像肉,能让散文变丰满,读者读着就像“亲眼看见”一样。

    1.写“五感细节”:眼耳口鼻手都用上(看听闻尝摸)

    写一件事的时候,别只写“我看到了什么”,还要写“我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比如写“吃火锅”,看的是“锅里的肉在翻滚”,听的是“汤咕嘟咕嘟响”,闻的是“辣椒的香味”,尝的是“肉很嫩”,摸的是“碗边有点烫”——五感都用上,细节就足了。

    举例:冬天的晚上,妈妈总爱煮红薯。红薯放在锅里,煮的时候,能听到“咕嘟咕嘟”的声(听),过一会儿,红薯的香味儿就飘满了屋子(闻),我凑到锅边看,红薯皮有点皱,颜色变深了(看)。妈妈把红薯捞出来,我伸手摸了摸,烫得赶紧缩回来(摸),等凉了点,剥开皮,咬一口,红薯肉软软的,甜得很,还有点烫嘴(尝)。我坐在沙发上吃红薯,手里黏糊糊的,妈妈递过来一张纸巾,说“慢点吃”——这顿红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比过年的大鱼大肉还让人记牢。

    2.抓“小物件细节”:别放过身边的小东西

    别总写“我的书包”“我的书桌”这种大物件,要写物件上的小细节。比如写书包,别只说“我的书包是蓝色的”,要写“书包上的小熊贴纸掉了一只眼睛”“拉链拉到一半会卡住”“里面藏着一张去年的电影票根”——这些小细节能让物件“活”起来,还能藏着你的故事。

    举例:我有个旧笔袋,是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上面印着佩奇。现在佩奇的脸掉了一块颜色,左边的眼睛只剩个白圈。笔袋的拉链坏了,拉的时候得用点劲,不然就会卡在中间。里面装着几支笔、一块橡皮,还有一张小纸条——是上次考试没考好,同桌写给我的“加油”。每次打开笔袋,摸到那个坏拉链,看到那张小纸条,我就想起三年级的事儿:妈妈帮我挑笔袋的样子,同桌给我写纸条的样子。这个笔袋虽然旧了,可我舍不得扔,因为它藏着好多小细节,好多我的故事。

    3.写“动作细节”:让事儿“动”起来(别写“干巴巴”的动作)

    比如写“爸爸修自行车”,别只说“爸爸修自行车”,要写“爸爸蹲在地上,手拧螺丝时青筋鼓起来”“他把掉在地上的螺丝捡起来,吹了吹上面的灰”“修完后,他站起来,捶了捶腰”——这些动作细节能让读者“看到”爸爸修自行车的样子,比干巴巴的“修自行车”有意思多了。

    举例:奶奶织毛衣的时候,特别认真。她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手里拿着毛线针和毛线球,毛线球放在腿上,她左手拿着针,右手绕着毛线,针在手里来回穿梭,快得像小蝴蝶。织到领口的时候,她会停下来,把毛衣举起来,眯着眼睛看,嘴里还念叨“是不是有点紧”,然后调整一下针脚,再接着织。有时候毛线缠在一起,她会耐心地解开,手指勾着毛线,一点一点理,不着急。阳光照在她的手上,她的手有点抖,却织得很稳。我坐在旁边看,觉得奶奶织的不是毛衣,是满满的爱——这些动作细节,比说“奶奶爱我”更实在。

    4.留“环境细节”:用环境烘托感觉(别只写“我开心/难过”)

    比如你难过了,别只说“我难过”,要写“窗外下雨,雨打在玻璃上,模糊了外面的树”“房间里的灯黄黄的,照在错题本上,看着更烦了”——这些环境细节能让你的情绪“显出来”,读者不用你说,也知道你难过。

    举例:上次跟朋友吵架,我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天有点阴,风一吹,树叶“哗啦哗啦”响,好像在说我不对。旁边的长椅是空的,以前我总跟朋友坐在这儿聊天,现在只剩我一个人。地上有几片落叶,我用脚踢了踢,落叶滚了几圈,停在路边。远处传来小朋友的笑声,很热闹,可我觉得心里冷冷的。过了一会儿,开始飘小雨,雨落在脸上,有点凉,我没躲,就坐在那儿——这些环境细节,不用我说“我难过”,读者肯定能感受到。

    5.细到“一句话里有细节”:别写空话(把“概括句”改成“细节句”)

    比如写“吃早饭”,别写“我吃了早饭,很好吃”(这是概括句,空话),要写“我咬了口馒头,有点干,喝了口粥,粥里有红枣的甜,妈妈还给我夹了块咸菜,咸咸的,正好解腻”(这是细节句,有具体内容)。一句话里有细节,散文就不会干巴巴。

    举例:今天早上,妈妈给我做了煎蛋和面包。煎蛋的边有点焦,金黄的,咬一口,蛋黄流出来,有点烫,却很香。面包是全麦的,有点糙,妈妈抹了点果酱在上面,草莓味的,甜滋滋的。我喝了杯牛奶,凉丝丝的,跟热乎的煎蛋正好配。妈妈坐在对面,看着我吃,说“慢点吃,别噎着”。我边吃边点头,嘴里塞满了东西,说不出话——你看,不用写“早饭很好吃,我很开心”,就写这些细节,读者就知道我吃得有多香,有多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三、“情”——散文的魂:没感情,散文就没温度

    散文写的是事儿,藏的是情。别直接喊“我爱妈妈”“我想爷爷”,要把感情藏在事儿里、藏在物件里——读者读着你的事儿,自然就能感受到你的感情。

    1.情藏在“事儿”里:别直接喊“我爱XX”(用事儿说话)

    比如你想写“我爱妈妈”,别直接说,就写“妈妈给我织毛衣,织错了拆了又织,晚上我醒了,还看见她在台灯下织”——读者读着这件事,就知道你爱妈妈,比直接喊口号更打动人。

    举例:我以前总觉得爸爸不疼我,因为他很少跟我说话,也不陪我玩。直到上次我发烧,半夜里,我浑身疼,忍不住哭了。爸爸听到声音,赶紧跑进来,摸了摸我的头,说“怎么这么烫”。他把我抱起来,往医院跑,我趴在他背上,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很快,呼吸也很粗。到了医院,他跑前跑后,挂号、拿药,忙得满头大汗。我输液的时候,他坐在旁边,眼睛盯着输液管,怕输快了。等我好点了,他才靠在椅子上,睡着了——这件事之后,我没跟爸爸说“我爱你”,但我知道,他的爱,都在那半夜的奔跑里,在那盯着输液管的眼神里。

    2.情藏在“物件”里:让物件当“感情代言人”

    比如你想写“我想爷爷”,别直接说,就写“爷爷的旧烟斗还放在桌上,烟斗上有他咬过的痕迹,里面还有点没烧完的烟丝,闻着有股淡淡的烟味”——这个旧烟斗,就是爷爷的影子,读者看到烟斗,就知道你想爷爷了。

    举例:妈妈以前给我织了一条围巾,红色的,上面有小花图案。妈妈织的时候,手指被针扎了好几次,流了血,她却没告诉我,还是我后来看到她手指上的小疤才知道的。这条围巾我戴了好几年,现在有点短了,也有点起球了,可我还是舍不得扔。冬天的时候,我把围巾围在脖子上,能感觉到暖暖的,就像妈妈的手在抱着我。有一次围巾被我弄丢了,我哭了好久,后来爸爸在小区的长椅上找到了,我抱着围巾,跟抱了个宝贝似的——这条围巾,就是妈妈的爱,不用我说“妈妈爱我”,它就能告诉所有人。

    3.情藏在“变化”里:用“以前vs现在”对比出感情

    比如你想写“爸爸老了”,别直接说“爸爸老了”,就写“以前爸爸能把我举到肩膀上,现在他上楼梯要歇会儿;以前爸爸的头发是黑的,现在鬓角有了白头发”——这种变化,比直接说“爸爸老了”更让人心里发酸,感情也更浓。

    举例:以前奶奶带我去菜市场,总能走在我前面,脚步很轻快,还能帮我拎东西。她知道我爱吃西红柿,每次都要挑最红的,还会跟摊主砍价,说“给我便宜点,我孙女爱吃”。现在奶奶带我去菜市场,要慢慢走,走一会儿就要歇会儿,我要帮她拎东西。她挑西红柿的时候,要眯着眼睛看半天,还会问我“这个红不红”。以前奶奶做饭,能做一桌子菜,现在做两个菜就累了,却还是要给我做西红柿炒鸡蛋。看着奶奶的变化,我心里有点酸,却也知道,她对我的爱,一点都没变——这种变化里的感情,比说“奶奶爱我”更让人感动。

    4.别“硬煽情”:难过别只哭,开心别只笑(感情要克制)

    有些人写散文,一难过就“号啕大哭”,一开心就“哈哈大笑”,这是硬煽情,读者会觉得假。其实感情要克制,比如难过可以写“我咬着嘴唇,没让眼泪掉下来,手里攥着妈妈给的纸巾”;开心可以写“我嘴角忍不住往上扬,赶紧低下头,怕别人看见”——这种克制的感情,更真实,也更打动人。

    举例:上次爷爷走的时候,我没哭。那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家里有好多人,妈妈红着眼睛跟我说“爷爷走了”。我走进爷爷的房间,他平时坐的椅子还在,上面放着他的老花镜和没看完的报纸。我坐在椅子上,摸了摸老花镜,镜片还是温的,好像爷爷刚起来一样。奶奶过来给我披了件衣服,说“别冻着”。我点了点头,没说话,只是把爷爷的报纸叠好,放在桌子上。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把爷爷给我买的小玩偶抱在怀里,眼泪才慢慢掉下来,湿了玩偶的衣服——我没号啕大哭,可我知道,这种克制的难过,比大哭一场更让人记牢。

    5.情要“真一点”:别写“假感情”(没经历过别瞎写)

    比如你没经历过亲人离世,别写“我悲痛欲绝”;你没帮助过别人,别写“我助人为乐,心里很快乐”——假感情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只有写你真正经历过的感情,比如“我帮邻居拿报纸,他给我块糖,我心里暖暖的”,才真实。

    举例:上次学校组织捐款,给山区的小朋友。我把自己攒的50块钱捐了出去,那是我攒了好久的零花钱,本来想用来买玩具的。捐的时候,我有点舍不得,可想到山区的小朋友能有书读,又觉得值。老师在班里表扬了我,我有点不好意思,低下头。放学的时候,妈妈问我“零花钱怎么没了”,我跟妈妈说了捐款的事,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你做得对”。我没写“我很伟大,我要帮助更多人”,就写了舍不得零花钱、被表扬不好意思的感受——这种真感情,比假大空的“伟大”更让人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四、“简”——散文的骨:没简洁,散文就显累赘

    散文不用写得长篇大论,不用堆华丽的词儿,能一句话说清的别用三句,能大白话说的别用书面语——简洁才是美,读者读着也轻松。

    1.句子别太长:能短就短(别写“绕口令”似的长句)

    别写“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鸟儿在枝头欢快歌唱的春天的早晨,我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去上学”,这么长的句子,读者读着累。改成“春天的早上,太阳好,鸟叫得欢,我背着书包上学,心里开心”——短句读着顺口,也清楚。

    举例:夏天的晚上,天有点凉。我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看爷爷下棋。爷爷和张爷爷坐在石桌旁,棋子拍在桌上,“啪”的一声响。风吹过来,带着点花香。我手里拿着个西瓜,咬一口,凉到牙。爷爷赢了棋,笑得眼睛都眯了,给我递了块瓜子。我边吃瓜子边看棋,觉得这晚上真舒服——全是短句,没长句子,读着顺口,也能让人感受到夏天晚上的舒服。

    2.别堆“华丽词儿”:大白话最管用(别装“文化人”)

    别写“璀璨的星河在夜幕中闪耀,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改成“晚上天上星星多,亮得很,月亮也亮,光洒在地上”——大白话比华丽词儿更接地气,读者也更容易懂。

    举例:昨天晚上走回家,天上星星多,我数着走,走一步数一颗,到家门口数了二十颗。街上的灯亮着,黄乎乎的,照在地上,影子跟着我走。路过卖糖葫芦的,老爷爷喊“糖葫芦,甜又酸”,声音有点哑,却好听。我买了一串,咬一口,糖皮脆,里面的山楂酸,甜酸正好。走回家,开门的时候,妈妈在门口等我,说“回来了”——全是大白话,没华丽词儿,可读者肯定能想象出晚上的样子,也能感受到我的开心。

    3.没用的话别写:留核心(别“画蛇添足”)

    写“去买苹果”,别写“我穿上鞋,拿了钱包,出门,走了五分钟,到了超市,超市里人很多,我走到水果区,选了几个苹果,付了钱,然后回家”——这里“穿上鞋、拿钱包、走了五分钟、超市人多”都是没用的话,留核心“去超市买了苹果,红通通的,甜得很”就行。

    举例:今天下午没课,我去楼下买冰棍。选了草莓味的,付了钱,咬一口,凉到牙。旁边有个小朋友看着我吃,我笑了笑,他也笑了。吃着冰棍,走回家,天有点阴,却不热。到家的时候,冰棍吃完了,手里有点黏,我洗了洗手——没用的话都删了,只写“买冰棍、吃冰棍、回家”的核心,读者也能看明白,还不觉得累赘。

    4.别“绕弯子”:想说啥直接说(别“拐弯抹角”)

    别写“我对那个每天早上在小区门口卖豆浆的阿姨,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改成“早上卖豆浆的阿姨,总给我多盛一勺,我谢谢她”——直接说,不绕弯子,读者也能明白你的意思。

    举例:楼下的张奶奶,每次看见我都给我块糖。今天早上上学,她又喊我:“丫头,过来。”我走过去,她从口袋里掏出块水果糖,递给我:“拿着,甜。”我接过糖,说“奶奶谢谢”,她笑了,说“快去上学,别迟到”。我把糖放在口袋里,走的时候回头看了看,张奶奶还在门口站着——直接说“张奶奶给我糖,我谢谢她”,不绕弯子,却很真实。

    5.结构别复杂:开头中间结尾简单明了(别“东拉西扯”)

    散文的结构不用复杂,开头写“发生了什么事”,中间写“事儿的细节”,结尾写“我的感受”——简单明了,读者读着也顺。别开头写A事,中间写B事,结尾又写C事,东拉西扯,读者会看糊涂。

    举例:今天帮邻居李爷爷拿报纸(开头:事儿)。李爷爷年纪大了,不方便下楼,每天的报纸都放在楼下的信箱里。我放学回家,顺便把报纸拿上来,敲了敲李爷爷家的门。李爷爷开门,笑着说“丫头,又麻烦你了”,然后给我倒了杯热水,水有点烫,我吹了吹才喝(中间:细节)。喝着热水,心里暖暖的,其实只是帮了个小忙,却觉得很开心(结尾:感受)——结构简单,开头说事儿,中间写细节,结尾写感受,读者一看就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五、“留”——散文的余味:没留白,散文就没念想

    散文的结尾别把话说死,别写“我今天很开心,然后回家了”,要留点儿想头,比如“走出公园时,风还带着花香,我摸了摸口袋里捡的那片枫叶,下次再来,不知道它还会不会在”——这样读者读完,还会琢磨“下次她去公园,枫叶还在吗”,这就是“留”的魅力。

    1.结尾别“总结”:留个“小画面”(别写“今天真开心”)

    别在结尾写“今天很开心,这是美好的一天”这种总结性的话,要留个小画面,比如“晚上躺在床上,手里还攥着白天捡的小石子,被窝里暖暖的”——这个小画面,比总结话更有味道,读者会跟着你想起那个小石子,想起白天的事。

    举例:昨天跟弟弟去河边玩,捡了好多小石子,有的圆,有的扁,有的上面还有花纹。弟弟最喜欢那颗黑色的石子,说像小眼珠,非要塞给我,说“姐姐,给你,你要好好保管”。我把石子放在口袋里,玩到天黑才回家。晚上躺在床上,我把石子拿出来,放在枕头边,月光照在石子上,有点亮。弟弟已经睡着了,我看着石子,想起他递石子给我的样子,嘴角忍不住往上扬——结尾没说“我很开心,我爱弟弟”,就留了“石子在枕头边”的小画面,读者肯定会想起那个可爱的弟弟,还有那些小石子。

    2.别把“话说完”:留个“小疑问”(别写“我们会常联系”)

    别在结尾写“我们以后会常联系的”“我肯定会再去的”这种肯定的话,要留个小疑问,比如“朋友走的时候说下次见,下次是多久呢?”——这个小疑问,会让读者跟着你琢磨“下次到底是多久”,余味就出来了。

    举例:妹妹去外地上学了,走的那天,她给我留了个小熊玩偶,是她最喜欢的那个。她说“姐姐,我不在家,你就跟小熊玩”。我把小熊放在床头,每天晚上睡觉都抱着它。妹妹走的时候说“放暑假我就回来”,现在才刚开学,离暑假还有好久。我摸着小熊的耳朵,小熊的耳朵软软的,不知道妹妹放暑假回来,会不会给我带新玩具呢?——结尾留了“会不会带新玩具”的小疑问,读者会跟着我一起盼着暑假,盼着妹妹回来。

    3.留个“小物件”:让读者跟着“想”(别写“我想爷爷了”)

    结尾提一个小物件,不解释太多,比如“妈妈以前给我织的手套,丢了一只,剩下的一只放在抽屉里”——这个小物件,会让读者跟着你想“另一只手套去哪了”“妈妈织手套的样子”,比直接说“我想妈妈了”更有味道。

    举例:爷爷以前总爱用他的旧烟斗抽烟,烟斗是棕色的,上面有他咬过的痕迹,里面总装着他自己卷的烟丝。爷爷走了之后,爸爸把烟斗擦干净,放在了书架上。我每次放学回家,都会去书架前看看那个烟斗,烟斗还是老样子,只是再也没人用它抽烟了。有时候我会想,爷爷用这个烟斗的时候,在想什么呢?——结尾留了“旧烟斗”的小物件,还有“爷爷在想什么”的小疑问,读者会跟着我一起想起那个爱抽烟斗的爷爷,心里也会有点暖暖的。

    4.留个“小声音”:让余音“绕梁”(别写“外面静了”)

    结尾写一个小声音,比如“远处传来卖糖葫芦的吆喝声,越来越远”——这个小声音,会让读者跟着你听那个吆喝声,好像自己也在那个场景里,余味就浓了。

    举例:今天晚上写作业,写着写着,听到楼下有人喊“收废品喽——”,声音有点哑,却很清楚。我趴在窗户上看,是个老爷爷,推着个小推车,慢慢往前走。他喊了几声,没人应,就推着车走了,声音越来越远,慢慢就听不见了。外面静了下来,只有风扇的嗡嗡声。我低头继续写作业,脑子里却还想着那个“收废品喽”的吆喝声——结尾留了“收废品的吆喝声”,读者会跟着我一起想起那个傍晚,想起那个老爷爷,还有那声吆喝。

    5.留个“小期待”:让读者跟着“盼”(别写“我会再去的”)

    别在结尾写“我肯定会再去的”,要留个小期待,比如“那片花海,等明年春天,我还想再看一次”——这个小期待,会让读者跟着你盼着明年春天,盼着那片花海,余味就出来了。

    举例:上周跟爸爸妈妈去了乡下的奶奶家,奶奶家的院子里种了好多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还有我最喜欢的小番茄。小番茄现在还是青的,奶奶说“等你放暑假回来,小番茄就红了,甜得很”。我摘了个青番茄,咬了一口,有点酸,却很脆。走的时候,我跟奶奶说“放暑假我就回来”,奶奶笑着说“好,我等你”。现在我每天都盼着放暑假,盼着奶奶家的小番茄快点红——结尾留了“盼着小番茄红”的小期待,读者会跟着我一起盼着暑假,盼着那些甜甜的小番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