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驻扎在临策铁路的中铁六局维管治沙人,通过科学防沙治沙,不断巩固扩大铁路绿化成果,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确保铁路干线的运输安全。 临策铁路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铁路全长768公里,沿线80%的地段是极度干旱区和沙漠边缘地带。中铁六局治沙人在通过人工清沙保障铁路运行安全的同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心工作。 “除了清沙,我们还要依靠工程网格锁住沙害。”中铁六局维管项目部现场负责人指着线路附近形如“蛛网”的土工网格说道,“平时,我们就修建这些防沙网格,有了这些网格,现在沙害埋道的现象比以前少了很多。” 中铁六局治沙人不断积累经验,渐渐摸索出一套特有的防沙治沙“宝典”。他们根据不同区段、风沙运动及风沙灾害特征,在相距铁路100至150米左右的地带,安装起高达1.5米的高沙障,起到外层阻沙作用;在铁路两旁的沙地上,用一根根30厘米高的木桩,以1.5米间隔排列,用黑色塑料网布相联,形成大片固沙土工网格,将随风流动的沙硕固定在网格之中,达到固沙效果。 相比安装网格、沙帐等物理设施,生物固沙法更具可持续性和全面性。每年3月、4月是种植树苗的黄金阶段,有效时间不足两个月,于是,起早贪黑便成了中铁六局治沙人的“家常便饭”。每日天不见亮,治沙人就早早地赶到现场,每人手中拿着树苗,或蹲或跪在每个网格之间,挖出直径30厘米至40厘米的沙坑,细心地将树苗栽种在沙坑之中,再将水流轻轻地对准植被根部,直至灌满沙坑将其掩埋。同时派专人进行学习养护,铺设了万米滴灌管,采取24小时分时、分区浇灌的方式,确保滴灌系统正常运行,提高植被的成活率。 近年来,中铁六局治沙人通过种植耐旱植物的方式,达到防风固沙与维护生态之间的平衡,梭梭树和柠条耐旱易活且固沙效果较强,现已被广泛运用到了铁路荒漠化治理之中。(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