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体检报告上的“异常”二字,常常让人心头一紧。有人看到“结节”“囊肿”就彻夜难眠,也有人对血压、血糖的轻微超标不以为意。其实,体检的意义不在于制造焦虑,而在于帮我们科学区分“无需恐慌的良性问题”和“必须重视的健康警报”。本期邀请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刘永建,用通俗易懂的解读理清体检报告里的“轻重缓急”,让我们既能避免盲目焦虑,也能及时抓住需要干预的健康信号。
查出这些疾病,别慌
“每次体检后,总有朋友拿着报告紧张地问我:‘医生,我这肺里有结节,是不是得癌症了?’‘查出胃炎,是不是以后吃饭都得忌口?’其实体检报告上的很多‘异常’,名字听着吓人,实际大多是良性情况,不用过度紧张!”刘永建对记者说。
微小结节多为良性,定期复查是关键。“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90%都是良性的。”刘永建说,体检发现肺结节后,最忌讳的是盲目焦虑或急于手术。这类小结节可能是炎症留下的痕迹,也可能是良性增生,只需每年做一次肺CT,观察其大小、形态和结构变化即可。“人体不是玻璃制品,一点小‘瑕疵’不代表会出大问题,过度干预反而可能伤了肺功能。”
“现在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很高,几乎每2-3人中就有1人有,但90%以上都是良性的。”刘永建说,判断结节是否危险主要看TI-RADS分级,3类及以下的结节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甲状腺超声即可。
宫颈糜烂不是真“糜烂”,定期筛查更重要。刘永建说,宫颈糜烂是宫颈柱状上皮外翻的生理现象,和“溃烂”毫无关系。只要宫颈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和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正常,就无需特殊治疗,每年定期做妇科检查和宫颈筛查即可。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几乎人人都有,无症状无需用药。“做胃镜时,几乎人人都可能查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刘永建笑着说,这就像皮肤会有细纹一样,是胃黏膜受到日常饮食、胃酸刺激后的正常反应。只要没有明显烧心、反酸、腹胀等症状,完全不用吃药,更不用反复做胃镜复查。“别被‘胃炎’两个字吓住,规律饮食、少熬夜比吃药更有用。”
肝囊肿、肾囊肿是良性“小水泡”,小而无症状不用管。“肝囊肿、肾囊肿就是长在肝肾上的良性‘小水泡’,里面是液体,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刘永建比喻道,就像皮肤上长了颗痣,大多数人终生都不会有问题。只要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且没有腰疼、腹胀等压迫症状,每年复查一次超声即可,无需穿刺引流或手术。
前列腺钙化是前列腺炎愈合痕迹,无症状不用处理。“前列腺钙化就像皮肤上的疤痕,是以前可能有过前列腺炎愈合后留下的。”刘永建解释,只要没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且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正常,就无需吃药或手术。这类钙化不会影响前列腺功能,也不会癌变,每年复查一次即可。“别被‘钙化’两个字误导,乱服‘消炎’药反而可能破坏前列腺菌群平衡。”
“乳腺增生这是很多女性体检报告里的‘常客’,但它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更不是癌症的前兆。大多数乳腺增生是受雌激素影响,和月经周期、情绪波动有关,月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后缓解,这都是正常的。只要没有摸到结节或肿块,平时少生气、规律作息,根本不用过度紧张。”刘永建说。
体检发现这些问题,别拖
“体检报告不能只盯着‘未见异常’,有些问题哪怕没有症状,也必须立刻处理。”刘永建说,以下几类异常若拖延不治,可能会埋下心脑血管、代谢疾病的隐患。
高压≥180或低压≥110,必须紧急就诊。“血压就像水管里的压力,长期过高会把血管‘冲坏’。”刘永建强调,当高压≥180mmHg或低压≥110mmHg时,无论有没有头晕、头痛的症状,都要立刻去高血压门诊就诊。医生会判断是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生活习惯相关)还是继发性高血压(由肾病、内分泌疾病等引起),及时干预能大大降低心梗、脑梗的风险。
血糖空腹≥7.0或随机≥11.1,尽早排查糖尿病。“血糖就像身体里的‘糖罐子’,一旦超标就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刘永建解释,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时,无论有没有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都要到内分泌科进一步检查。糖尿病早期可能毫无感觉,但长期血糖失控会损伤眼底、肾脏、神经等,等到出现并发症再干预就晚了。“别等脚麻、视力模糊才重视,早控制能避免终身服药。”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超5.6或低密度超4.1,加速动脉硬化。“血脂就像血管里的‘油腻’,超标会让血管变‘硬’变‘窄’。”刘永建说,甘油三酯超过5.6mmol/L时,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低密度脂蛋白超过4.1mmol/L时,会加速动脉硬化,心梗、脑梗的风险会飙升。这类人群需要及时就诊,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降低血脂,别等到血管堵塞才后悔。
尿酸超过540μmol/L,无症状也要干预。“尿酸高就像血液里的‘结晶’,积累多了会沉积在关节和肾脏。”刘永建强调,当尿酸水平高于540μmol/L时,即使没有关节疼痛(痛风)的症状,也必须到风湿免疫科就诊。长期高尿酸会导致痛风性关节炎、肾结石,甚至肾衰,及时用药把尿酸控制在420μmol/L以下,能避免不可逆的损伤。
转氨酶超正常值2-3倍,需排查肝损伤。“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肝细胞的‘信号灯’,升高意味着肝细胞可能受损。”刘永建解释,这两个指标超过正常值2-3倍时,可能是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等问题的信号。长期肝损伤会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必须及时查找原因,戒酒、控制体重或抗病毒治疗。“别硬扛着说‘我没喝酒怎么会肝不好’,熬夜、药物损伤也可能伤肝。”
血常规异常,中度贫血或血小板减少,需排查血液问题。“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是血液里的‘主力军’,数值异常可能藏着大问题。”刘永建解释,血红蛋白<90g/L属于中度贫血,可能导致乏力、心慌,甚至影响心脏功能;血小板计数<60×109/L时,出血风险会大大增加,伤口不易止血。这类情况需要到血液科进一步检查,排查缺铁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问题。
幽门螺杆菌阳性,成人需及时根除,降低胃癌风险。“幽门螺杆菌是胃里的‘致病菌’,感染后会悄悄损伤胃黏膜。”刘永建解释,这种细菌通过口-口传播,感染后可能引起胃炎、胃溃疡,长期感染还会增加胃癌风险。成人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后,必须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通常是四联药物疗法),别觉得“没症状就不用治”,细菌持续感染会让胃黏膜反复受损。“家人最好一起检查,避免交叉感染。”
“体检的意义不是制造焦虑,而是早发现、早干预。”刘永建提醒,拿到体检报告后,先让医生评估异常指标的风险等级:多数良性情况只需定期监测,过度焦虑反而影响健康;而需要紧急处理的问题,千万别拖延,及时找专科医生复查才能防患于未然。
文/本报记者陈京芬 图/本报记者王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