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回复: 0

【笔杆必备】写材料的“一二三四五”

发表于 昨天 08: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香蕉先生的歇脚地

一、一个核心

一份材料,洋洋洒洒几千字,到底哪些内容是真正紧要的。

要知道,材料越长,“注水”的可能性越大,因为重要的事情就那么几件,不会那么多。要言不烦,就是这个道理。

一份几千字的材料,有不小的一部分是为了装点门面的,体现高屋建瓴,体现阳春白雪,体现鹤立鸡群,体现标新立异的,是为了“装杯”的。

诚然,这些东西可以让材料看起来好看、听起来好听的,让人感觉“这位领导”好像有点东西。但有很大的概率是,听过就忘,就跟烟火一样,转瞬即逝。

真正要紧的永远都是事,是做事的路径、节奏、办法,做什么事,怎么做事,才是最关键的。材料讲了一大堆,“到底要干什么”没有说清楚,那这份材料就是“废材”,再好看也是“废材”。

顶高级的材料是成体系的,能够统筹好“远和近”“破与立”的关系,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聚焦重点久久为功,真正把事情办好办成。

二、两个度

材料是要有一点力度和深度的。没有力度的材料,是软绵绵、软塌塌的,说的都是“普通话”,看似高大全,实际读来听来都没劲没味。

要有力度,就需要高度凝练概括,多用短句,抑扬顿挫。

短句就跟鼓点,一锤一锤,直击人心;长句一方面不好断句,同时也缺乏节奏感,本应有的力度就逐渐变成了“强弩之末”。

语言上忌拖沓、流水账、平铺直叙,要有所提炼概括,同样一个做法的表述要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臃肿的文字就跟人的身材一样,不好看不耐看。

而且语句的展开也是遵循一定规律的,理念、认识、思想、导向打头,再是机制、体系、制度、组织方面的做法,然后是具体的措施、实施路径,最后是效果、目标。

要有深度,就要从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典型性等方面去动脑筋,要讲“本地话”,上“特色菜”,而且要从把握趋势、看清大势上去着眼,讲的话、说的内容是确实具有洞察力思辨性、反映客观规律的。

从“国之大者”“民之大计”方面去琢磨,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确有必要的;只有看清楚了“前路”,写的内容才是真正有的放矢、确有深度的。

深度,还在于要从流程、机制、体系上去思考总结,从常规的工作中把握本质的东西,抓住底层逻辑,一通百通,从点上问题的破解延伸到面上问题的解决。在概括的时候,也要努力往这方面去靠。就事论事地讲措施,往往是浅表层的,不深不透。

还有,不要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真正把措施讲透、效果展现、成绩亮显,这样才算有深度,忌蜻蜓点水、虚晃一枪,隔靴搔痒一下,这一条还不如不写,要真正体现有价值的东西。

三、三条路径

对写材料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从0到1”的新东西,而是对原有素材的深加工、精加工,使语句更加精准、到位,把话讲得更有“地方味”。要注重把各方面吸收到的好东西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让新颖、好的表述“吹尽狂沙始见金”。

一是从上级的材料里面抄,抄一些新的提法、新的要求,抄一些普适性的表述,特别是在思想、认识、站位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东西是不会自己生发出来的,必须从上级材料里面去抓取。

二是从网上同类部门公开的资料里面抄。这一般是有目的、有主题地去抄,需要什么就在网上搜什么方面的内容,从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入手,看网上其他地方、相近部门公开的一些报道,然后结合实际灵活地抄用。

三是大、小标题“不落窠臼”“化腐朽为神奇”地抄。大、小标题的来源非常广泛,有的可能不是来自于公文,但并不妨碍可以被“拿来主义”。在这个方面不用拘泥,可以是看到的广告slogan,可以是从公众号文章中发现的,包括从“学习强国”摘录的,等等,以及一些常见的词语搭配,都是我们的“标题池”。

最后,我想说的是,从工作的实质来说,“新瓶装旧酒”的多,“平地起高楼”的少,新的提法、相似的路径常常是更为典型的表现形式。

四、四个方面

Why,就是“为什么”。一项工作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启动?来源是哪里?是zy、省市的要求?还是区里的部署?是单位的“自选动作”?还是基层的创新亮点?或者是来自老百姓的投诉举报、舆情反馈?等等。

掌握一项工作的背景、出发点,有助于我们找准材料的立意、站位。这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这篇材料的“天花板”,是单位领导关心的,还是区领导、市领导关心的,乃至更高级领导关心的。要带着“放大镜”去看这项工作。

What,是指这项工作具体包括什么内容,涉及哪些工作环节,需要落实哪些具体事项。这需要我们“扎”到工作里面去,带着“显微镜”去了解工作,掌握做这项工作具体有哪些方面的举措,而不是很泛泛地去讲,要放到实操的层面去看,把工作拆分了、细化了、揉碎了,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写材料的支撑点或者框架。

Where,是指这项工作到哪一步了,推进到什么程度了,是刚刚起步、准备推进,还是已经推进一段时间了有了一些新情况,或者说,已经要收尾了,等等。处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材料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起步时可能侧重在“首创”“探索”“试点”“创新”或者贯彻上级重点部署,等等,如火如荼开展时可能侧重在阶段性成效,反映工作成绩,中段时可能侧重在出现了一些“中梗阻”,需要领导协调解决,工作结束时侧重在总结成效。

When,就是要注重时效性。兵贵神速,材料也是,所以,不管是写信息还是其他材料,都要提高效率,能往前赶的不要拖,不然一来而去,热饭变冷饭的,不新鲜了。还有,数据也和When有关,不要太过久远的数据。数据对比一般也是和去年同比居多。

五、五个步骤

写材料就像炒菜,可以分为挑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等步骤;也可以比作工程施工,分为打地基、建框架、砌砖块等步骤,以及房子建好后的硬装、软装等。总而言之,写材料是可以流程化、分步骤的。

我大致把写材料的过程分为五步。

第一步,熟悉事情。材料任务往往不是空穴来风的,必然服务于某次会议、某个特定场合(为了表述方便,后面我统称为会议),所以在起笔之前,首先要摸清为什么要开这个会、谁参会、材料是干什么用的、我们这块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进展怎么样、存在什么问题等,要花1到2天来了解这些东西。特别是我们这块到底做得怎么样、进展怎么样,这些是要尤为关注的,而这些“生产资料”往往又掌握在具体的部门中,所以要去提前对接。

同时,上级部门的材料尽可能要到,这样不仅是领会上级精神的需要,也是摘抄的需要,尤其是“提高站位”的部分,有了上级部门的材料作参考,就会好写很多,否则,绞尽脑汁,也可能不得要领。这也是抄的一种技巧,“向上抄”。

第二步,构思角度。我觉得,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从无到有,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先描个大概,就跟素描一样,把轮廓先勾勒出来,写材料也一样,先静下心构思一下从哪几个方面去入手,结合会议的需要,汇报的对象、内容等,初步确定要写的几个大方向,然后可以请领导过目一下,这样不至于写出来的稿子偏离领导的想法太多,造成推倒重来。

第三步,建立框架。有了初步的角度之后,就可以梳理材料的行文结构、内部框架了,包括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公文结构一般不超过三级标题)。这里是初步确定下标题,有时甚至可以用几个字先简单概括下,后续到了修改完善环节再进行优化。

当然,有的时候,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同时来做。先构思确定基础框架,要写的大的方面,然后确定支撑每个大方面的多个小点,就像造房子,大的方面是房子的主体框架,小的方面是不同房间的具体用途。

每个二级标题下面,一般会拆出2到4个小点,各自由三级标题去引领。三级标题之间要相互独立,逻辑上不构成交叉。而三级标题又是刚好嵌套在二级标题之下的,不是“强扭的瓜”。

第四步,填充内容。有了角度和框架,就可以往里面塞东西了,塞的是“草包”还是“乳胶”,将决定材料这个“枕头”到底怎么样,标题只是枕头上的那些“绣花”,光“绣花”好看是没有用的,关键还在于内在。填充内容,一般是举措+成效,逻辑要一以贯之,要言之有物,有具体的干货。这些填充物的来源基本就是各个部门提供的基础素材了。各部门的材料直接拿来用当然是不行的,需要适当地转化、拔高,既不失本意,又抓住领导所关心的要点。这里其实有个“反刍”的过程,需要先把部门报上来的内容自己消化好,然后再用合适的口吻表达出来

第五步,修改完善。这个环节就是要做一些咬文嚼字的工作。需要做:①通读全文,看看材料这栋楼造得规不规整,有没有大小标题和内容之间逻辑不对不通的情况;②把矫揉造作、生搬硬套、“塞牙缝”“硌牙齿”的表达处理掉;③对各级的标题进行优化美化靓化,标题要出彩,避免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要精妙贴切。

对于以上这五步,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不可本末倒置,比如在第二步就细抠标题,在第三步的时候才发现第二步的角度有问题需要推倒重来。路一步一步走,饭一口一口吃,材料是能写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