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李淑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哈佛大学馆藏黑龙江资源史料挖掘整理研究〔1906—1945〕”首席专家、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形成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望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出童长荣、周保中、赵尚志、冯仲云、杨靖宇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各地创建党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勇敢地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1936年2月起,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 东北抗日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起始地,不仅开始时间最早,而且抵抗时间最长,斗争环境极为艰苦。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所属师团及独立守备队总兵力约1万人。事变后,日军不断增援关东军,至1934年底,独立守备队已扩充至36个大队。为彻底断绝东北抗联的一切物资来源,关东军实施“治安肃正三年计划”。据伪满治安部编写的材料记载,1934年至1939年,日伪当局在抗日武装活跃的间岛、奉天、安东、滨江、三江等地区,强制建立“集团部落”13451个,导致东北500万民众被迫迁移。日伪军、警察、宪兵、特务协同,对东北抗联进行了残酷镇压,发动了“东边道独立大讨伐”“三江地区大讨伐”“野副大讨伐”等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938年,日本在中国东北驻军7个师团,至1939年,关东军作战部队及后勤保障部队总兵力已经超过50万人。东北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中勇敢地同装备先进的侵略者殊死搏斗,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以一当十”的战斗精神。 东北抗联经历难以想象的生存困境。由于日伪当局的残酷政策,抗联将士经常陷入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1938年底,时任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致北满临时省委的信中写道:“无钱、无粮、无干部,过了4个月残酷斗争生活……”1939年,抗联第三路军总政治委员冯仲云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列举了“替代食物清单”,其中,马皮、松子、草根等都被列为“稀缺且无法满足需求之口粮”。多年后,抗联将领王明贵回忆起战友,仍然满眼含泪地讲道:“他们衣着褴褛,棉衣全部被树枝刮得破烂不堪,露出了棉花;没有棉衣的战士,身上披着破棉被、麻袋片或口袋布。没有棉鞋,有的人脚上包着马皮;没有帽子,有的人头上缠着好几层布。”1940年,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在给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报告中指出:“无比狡猾的敌人……对我军实行破坏离间政策,在报纸上发表疯狂且充满欺骗的舆论……又确立经济封锁、保甲集团部落政策,导致我军经济政策恶化。”日伪一系列的残酷政策使抗联部队严重减员。 东北抗联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在日记中写道:“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夏季则蚊虫肆虐,沼泽行军导致双腿溃烂。无论寒冬酷暑,抗联将士们只能露宿野外,“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篝火露营雪筑墙”。“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支撑着抗联将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坚持战斗,许多战士因冻伤失去手脚甚至生命。他们在绝境中挑战人类生存极限,始终践行着“一息尚存、誓死抗日”的崇高追求,用血肉之躯铸就不朽丰碑。他们的牺牲与坚持,是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有力历史明证。 彰显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伪殖民统治。以伪三江省和伪牡丹江省为例,仅1937—1938年的11个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集团部落”斗争就达79次。日军感叹:“大多数的民众尚没有与匪贼完全分开,如果从精神影响来说,假定匪军有三万,其精神上的匪军之友军,尚不知有几倍或几十倍。”为此,日本不得不将大量财力、物力投入东北战场。据《昭和经济史》统计,日本军费总额在1931年至1936年间膨胀了2.4倍,军费在日本国家财政中所占的比例从1930年的29%增加到1936年的45.8%。据日本陆军省和关东军参谋部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间,关东军伤亡总数达17.82万人。日本侵略者被迫出动大批兵力“讨伐”东北抗日武装,延缓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 七七事变后,东北抗联开展的游击战争融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在中国东北仍有13个师团,东北战场牵制的日军兵力占其总兵力的25%。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1937年日本《朝日时局读本》记载,1931—1932年“满洲事变费”为1.48亿日元,1936年为1.98亿日元,1937年陡增至2.85亿日元。据1940年《时事类编》特刊第48、49期合刊记载,日伪当局“不得不保持二亿七千万元的满洲治安费,不得不保持二三十万的镇压兵力”。东北人民以巨大牺牲和代价,为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东北抗联牵制了大批日军,不仅干扰了日军“北进”,也延迟了日军“南进”。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0年间,东北抗联等抗日武装制约着日本称霸世界战略,使日军难以随心所欲地扩大战争。东北抗联坚持抗战,间接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为苏联在欧洲战场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曾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在回忆录《在华使命》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抗日战场策应苏联卫国战争的重大作用:“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之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东北抗联配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为中国共产党收复东北、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1943年初,东北抗联教导旅即派遣小部队不断返回东北进行越境侦察,勘测日军铁路、桥梁、机场及军事工程布局等情报信息。此后,远东苏军后贝加尔军区又派遣东北抗联教导旅战士及情报人员返回东北,对日本各战术节点进行火力侦察与破袭行动。1945年6月,东北抗联教导旅根据苏军作战需求进行任务重组,分别负责敌后袭扰、战场侦察、向导翻译及参加苏军对日反击、以苏联红军第88独立步兵旅番号直接参加对日作战。同时,20余支东北抗联侦察小队渗透至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长春等战略要点,及时传递关东军兵力部署、防御工事及后勤补给等核心情报。东北抗联为苏军提供关键情报并引导空袭,直接瓦解了日军防御体系,加速了关东军的灭亡。1945年9月初,抗联教导旅先后到达长春、哈尔滨、沈阳、吉林、延吉、齐齐哈尔等12个战略中心点,至9月中旬,抗联教导旅已进驻57个大中小战略要地,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战略布局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战场是东方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东北抗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铸就东北抗联精神高地 “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这是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对党和人民立下的铿锵誓言。赵尚志多次身陷囹圄,但丝毫没有动摇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由于斗争环境极端恶劣,东北抗联曾多次尝试联络党中央,但信件多被日伪截获,导致与党中央长期失去联系,这是极大的政治考验。1939年,冯仲云排除万难奔赴苏联,试图与党中央恢复联络,用长达3万余字的报告,表达了东北抗联渴望与全民族抗战汇成一股洪流的坚定意志。周保中感慨:“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1939年10月,东北抗联第六军第十二团一连的朱连长和马班长接受了送信至讷河地方党组织的任务,一路上翻山越岭,多次突破敌人围追堵截,就在距离目的地仅剩20华里时,马班长牺牲,朱连长被炭火烧断了双脚,强撑着高烧的身体,拖着断脚,在冰天雪地里拼命爬行了两个昼夜才将信件送达,终因重病不治牺牲。这种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绝地坚守,正是东北抗联坚持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的精神力量。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是抗日女英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部主任赵一曼笔下的家国情怀,也是抗联将士民族大义的真实写照。赵一曼将年幼的孩子托付他人,义无反顾地踏上抗日战场,即便在狱中受尽非人折磨,仍坚贞不屈地发出“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的呐喊。1939年,抗联“女神枪手”许成淑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被俘,面对父亲劝降,她毅然回答:“我是党的女儿,抗联是我的家。只要我活着,就一定抗战到底!”此外,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还表现在众多英雄群体身上。1938年3月,东北抗联第五军三师八团一连的16名战士,在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的率领下,于黑龙江宝清县小孤山阻击400余名日伪军。面对强敌,战士们依托有利地形顽强激战,数次击退敌人。在腹背受敌、弹药耗尽的绝境下,他们以刺刀、枪托甚至石块与敌搏杀,毙伤日伪军百余人。最终,李海峰、班路遗等12位勇士壮烈殉国。后人为纪念以身殉国的抗联英雄,将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 日本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弹尽粮绝的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究竟靠什么坚持战斗?当敌人残忍地剖开杨靖宇将军遗体时,却发现他的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有的只是棉花、草根和树皮。日本战败前夕,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因受到巨大冲击,选择剖腹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在十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凶残敌人面前,东北抗联指战员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未动摇。“拼斗疆场军威赫显”的赵尚志曾多次以少胜多。1937年的“冰趟子”战役,抗联将士仅以牺牲7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赵尚志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十余年,面对敌人的审讯,赵尚志怒斥汉奸的卖国罪行,至死不渝。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多次在日记中感慨:“实在是极为痛快!”“真痛快,这对敌人是多大的膺惩。”“因为民众解放进行斗争而负伤,是光荣的革命创伤……六十三个伤痕是永久存在的纪念。”这些充满民族血性的激昂文字,彰显了东北抗联将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豪情壮志。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历史节点,推进东北抗联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正确二战史观,以实证史学方法深入考察东北抗联的抗战历程、斗争环境、历史贡献及其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是当前中国史学界亟待深化的重要课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抗战史研究的内容与细节,亦为国际学界理解中国抗战的多元面向提供新的学术增长点。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0日 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