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立秋后,暑气更甚。远处,碧云湖泛着波光,草木簇拥着山丘,19.39米高的纪念碑肃然挺立,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这里是安徽全椒周岗烈士陵园,200多位在1944年周家岗攻坚战中牺牲的新四军英烈合葬于此。 出了陵园,便是周岗村。傍晚,村头热闹起来。“山芋饭、南瓜汤,快马加鞭支周岗;周岗驻支兵,穿黄衣、戴黄帽,腰间别个盒子炮;手一伸、火一冒,打得鬼子没跑掉。”这段传唱于军民间的歌谣,周岗村村民马朝东烂熟于心。 “我们周岗人与新四军一样,乐观向上、百折不挠!”马朝东带领记者走进自家滁菊田,喜滋滋地介绍起来,“滁菊是‘四大药菊’之一,这是咱自主培育的‘科滁1号’。” 种质退化、虫害肆虐、效益低下……曾经,周岗村滁菊产业一度“濒死”。“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滁菊,哪能就这么败了?”马朝东不信邪,继续闷头干。 2016年,转折出现,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搞农业,真得信科技!”一年后,试验田里精壮无虫的菊株和上升的产量,让马朝东心服口服,这株新种苗也被命名为“科滁1号”。如今,马朝东的生意经也从田间念到了“云端”,线上平台年销售额已突破900万元。 葛根、野板栗等,这些当年新四军战士用来果腹的食物,如今已成为一方百姓致富的特色产业。周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学松领着记者走进了村民王仕贵的葛根加工厂。“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好几万斤野生葛根。”王仕贵抄起一袋葛根粉,“咱这葛根粉的葛根素含量达每公斤80毫克,货真价实,检测报告在这儿摆着呢!” “还有野板栗,也走上了自动化生产线,销往各地。”胡学松告诉记者,近年来,周岗村围绕滁菊、茶叶、葛根等特色农产品,探索精深加工,形成品牌效应。去年,周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0日 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