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回复: 0

铁路夹缝“螺蛳壳”里成功“转”出百吨桥

发表于 2025-8-21 06:51: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距离繁忙的铁路线最近处仅5.5米!在鹰潭站铁路货场防腐厂走行线与反发线的“夹击”下,施工空间最窄处仅30米,最宽不过42米。就在这“螺蛳壳”般的方寸之地,8月19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江西鹰潭市信江南路延伸工程项目7号墩T构转体桥迎来了惊心动魄的首次转体挑战。

在施工现场,各类钢筋虽多却码放得规整,物资归置井然有序。然而,即将进行转体的7号墩转体桥(长120米,宽32.5米)矗立其中,更显其“庞然大物”的本色,几乎填满了有限的空间。

面对如此局促的场地,项目部书记黄雍指着整齐的钢筋堆介绍:“场地确实非常紧张,把施工的物资材料摆放整齐,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空间!但技术方面就真有些棘手了,转体半径都不够。”他坦言了技术攻坚的压力。

技术难点清晰而严峻:在完成第一次挂篮悬浇80米长度后,梁体与反发线的最小距离已压缩至极限的5.5米,继续施工将直接侵线。经过技术团队反复论证,一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巧妙方案出炉:先将已完成的80米梁体顺时针转体90度,为后续40米梁体的挂篮悬浇“让”出宝贵的操作空间。这如同在狭窄的胡同里给一辆大卡车掉头,角度必须精准无误。

在这方寸之地,每一个动作都关乎成败。大型机械设备难以施展,8号墩能用两台旋挖钻同时作业,到了7号墩,一台就把地方占满了。工人们化身“蚂蚁搬家”的能手,按需将物资设备分批、小心翼翼地挪入场地。每一次吊装、每一次焊接,都凝聚着“精细”二字,仿佛一群技艺精湛的工匠,在这狭小的舞台上进行着毫米级的雕琢。

8月19日下午5时,转体时刻终于来临。随着指挥员一声短促有力的口令,2台1000吨连续张拉千斤顶发出低沉的轰鸣,巨大的牵引力通过钢索缓缓作用在庞大桥体上。时间仿佛被拉长,现场人员屏息凝神,看着桥体以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速度,极其平稳地开始顺时针转动。每一厘米的移动都牵动着现场人员的心弦。63分钟,紧张得如同凝固的空气。当梁体最终精准地旋转到预定位置,锁定成功的信号传来,现场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爆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汗水浸透工装的工人们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黄雍紧握的拳头也终于松开。(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张翀 通讯员魏泉 张海滨 罗宏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