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坚持向内挖潜找优质资源,坚持全方位优化节约成本,坚持新技术支撑提高效率,河南油田在致密油气资源领域新建8万吨产能建设阵地
老油田再添能源新“粮仓” 常换芳 乔庆芳 8月1日,河南油田铜川公司传来喜讯,核实日产量升至204吨,产能阵地建设跑出了“加速度”。 快找油、快打井、快建产……快,是油田今年油气生产工作的主基调。 资源是油田企业发展的根基。面对高品质资源还不够充足的挑战,河南油田放眼自有探区,解放思想,精心优化,创新技术,在去年河南油田旬宜探区上交3000万吨三级储量的基础上,今年在该探区又落实三级储量超3000万吨,建成8万吨产能阵地,为老油田再添能源新“粮仓”。 突破认识禁区,找到优质“粮源” 7月22日,该探区再次传来喜讯:重点探井D6HF井见到了工业油流。 从2023年以来,河南油田在该区勘探不断取得突破。这得益于勘探认识的不断深化。 河南油田旬宜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这里的油藏孔隙度、渗透率和压力都低于一般的油藏,原油储存在肉眼看不到的岩石孔隙中,勘探开发难度极大。业界普遍认为,开采此类石油好比在“磨刀石”上“闹革命”。 这样的油藏能否实现效益勘探开发?油田锚定油气当量迈上150万吨战略目标,作出部署:“立足现有探区,依靠科技力量,突破‘从未有’、挑战‘不可能’,多找有规模的优质储量,多建有潜力的产能阵地,多拿有效益的油气产量,以更多的优质资源、更大的效益产量端稳端牢能源饭碗。” 按照这一部署,河南油田从基础研究入手,分析了早期探井的基础资料,重新描绘了120多米岩芯,开展了320多次样品实验和4轮次构造解释,攻关形成能快速有效找到勘探“甜点”的重力流砂岩(体)优势储层预测技术,发现该探区长7段的储层全层段含油,且含油饱和度在60%以上、气油比超过300。通过地震地质一体化攻关,油田找到了有利的勘探“甜点”区,落实圈闭资源量1.07亿吨。 在“甜点”区,河南油田相继部署投产的D1HF井、双龙1HF井等10口探井均见到良好油气显示。其中,D1HF井、D1XHF井等井稳定日产油超10吨,致密油勘探获重要突破。截至7月底,油田在该探区又落实三级储量超3000万吨,为老油田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优质“粮源”。 全方位优化,扩大效益“粮田” 8月4日,油气生产报表显示,河南油田旬宜探区已投产的新井单井日平均产能仍保持在8吨左右,油气开发管理部技术人员张成壮的心里轻松了不少:“这些井事关新的产能阵地建设,得想法让它们多产效益油。” 效益开发的本质在于低成本采出优质油。本着这一原则,河南油田坚持“少征地、多打井”“少花钱、多采油”的原则,强化地质油藏、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专业融合攻关,从井场布局到井网设计,从地面建设到生产方式,开展全面优化,扩大效益“粮田”;通过勘探开发同步实施、共用一套井网,采用大井台“多层楼”水平井立体式开发模式,压缩井场尺寸,实现多层系油藏的同步开发,储量动用程度由60%提高到85%,单井控制储量由26万吨提高到35万吨,井台控制储量由620万吨提高到840万吨,且节约生产成本800多万元。 针对该探区地层能量低、地层渗透性差的问题,河南油田实施压裂补能方式保持地层能量,并建立“有效焖井、开井快排、见油控排、控压弱排”的生产体系,延长油井稳产时间。 目前,该探区单井日平均产能达到8吨,单井经济可采储量由1.7万吨提高到2.2万吨,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由80亿元降至57亿元,盈亏平衡点由65美元降至45美元。 截至今年7月底,河南油田在该探区已部署新井26口,完钻15口,新建产能8万吨。 迭代升级工程技术,提速产能建设进度 8月2日,D1801HF井固完井施工结束,机械钻速较邻井提高了9.4%,钻井速度不断加快。 这是河南油田应用升级版钻井技术取得的成效。 加快建设产能阵地,离不开技术的创新。 该探区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井网密集,严重制约钻井和压裂的速度。 河南油田根据该探区的地层特点,把钻井和压裂技术从1.0版升级至2.0版、3.0版,该探区完钻井平均钻井周期缩短30.57%,优质储层钻遇率从73.5%提高到95.6%;压裂施工效率从每天1.8段提升至5段,累计压裂21口井,阶段增油1.85万吨,单井工程总费用降低34.46%,实现了钻井压裂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的双突破。 河南油田坚持低成本原则,采用“井工厂”模式在一个井台部署多口井。为了避免施工和生产互相干扰,油田巧妙利用潜油螺杆泵举升工艺占地少、井口无需配套地面装置、不影响邻井施工的优点,实现了施工与生产同步推进、已投井连续生产。同时,河南油田集中机关、科研、保障等力量,靠前服务,挂图作战,日清日结,确保发现问题在一线、分析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回首这一突破,它的重要性在于开辟了油田增储建产新阵地,为推动老油田焕发青春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也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规模效益增储建产机制,对中国石化鄂南探区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引领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