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时评】 作者:高艳 欧钰娟(分别系中国计量大学教授、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研究员)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一部署,不仅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赋予县域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全新定位。 县域作为连接城乡、承载人口、集聚产业的重要空间单元,既是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又是推动区域经济活力跃升的关键抓手。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突破行政边界、实现要素高效流动,推动县域由“单打独斗”转向“组团协同”,已经成为突破发展瓶颈、释放潜在动能的关键命题。 当前,尽管我国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面临区域失衡加大、产业同质化与创新乏力等多重挑战。“小、散、弱”的特征不仅削弱了县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制约了其参与更高层级分工与协作的可能性。尤其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数字赋能等新赛道上,单个县域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集聚优势。如何跨越行政边界、实现优势互补,已成为一道必须作答的现实考题。 破解活力不足的关键,在于以组团式发展打破区划桎梏,构建跨县域要素流动机制与产业协作体系。依托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破封闭格局,融入更广阔的区域经济网络,为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条件。通过组团化整合资源,扩大经济腹地,实现生产要素规模化利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在不同县域合理布局,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产业格局。在制度设计上,将县域之间的单纯竞争引导为合作性竞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使参与各方在区域分工中找到更优定位,并在协作中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不少地方都探索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好做法。如江苏昆山、太仓、张家港依托沿江港口、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了跨县域产业协作带,订单互通、资源共享,使制造业产值多年保持高增长。浙江义乌、东阳、永康围绕小商品、电动工具、五金机械等优势产业,构建起研发、生产、出口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产品销往全球。福建晋江、南安、惠安则在石材、纺织、鞋业等传统优势领域联合建设原材料基地、共享检测平台,并通过集体品牌拓展国际市场。与一些仍在单打独斗、各自招商的县域相比,这些组团区域不仅经济规模更大、韧性更强,还在公共服务、品牌塑造和市场开拓方面形成了明显的溢出效应。 推动县域由“单打独斗”走向“组团协同”,须在体制机制、创新网络和产业布局上多向发力。健全跨县域合作治理机制,建立区域议事平台,明确发展规划、产业分工、财政分担等制度安排,设立常态化协调机构处理分歧与冲突,保障合作可持续;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依托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与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在组团内快速流动与应用,形成“创新—转化—产业化”闭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根据各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分工,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 县域组团式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源拼合,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协作和要素共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抓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组团式、网络化”战略机遇,立足比较优势,推动空间布局、产业链条和治理机制的全方位协同,县域经济完全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迸发出更强的内生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1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