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编了《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下简称《新编》)。《新编》致力于吸收国内外二战史研究最新成果,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构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二战史话语叙事。全书共6编,考察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战争爆发到法西斯投降、国际秩序重塑的历史进程,论述东方主战场、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的作用以及诸战场之间的联动和配合,全景式呈现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画卷。
《新编》明确指出中国战场为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抗战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处境最艰难,牺牲也最大。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独立坚持抗击日军,是东方唯一的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然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先后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抗战,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更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为周边国家开展抗日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力支持。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按照1937年的比价,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若以黄金计价,相当于今天的60万亿美元,这是一笔极为惊人的数字。毫无疑问,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相应地,苏德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战场的历史地位亦得到明确,在与苏联红军的作战中,纳粹德军损失了70%的有生力量和75%的武器装备。
《新编》广泛挖掘中国人民支援全球各大战场的史实,梳理中国人民对于其他战场的支援,这是过去的著述较少涉及的。尽管抗战任务艰巨,中国人民仍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其他战场。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支持朝鲜独立、派军入缅作战以外,中国人民还积极参与了发生在欧洲的战争。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怀揣着国际主义精神的中国志愿者投身国际纵队。他们包括旅欧中共党员谢唯进(化名林济时)、旅美华人张纪与陈文饶、旅欧华工张瑞书与刘景田,以及来自上海的陈阿根等人,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提供了来自中国的力量。因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张瑞书还曾登上西班牙杂志《画报》,成为封面人物。在诺曼底登陆中,也有一群中国人的身影。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周宪章带领黄廷鑫、郭成森等24名中国海军学员前往英国受训见习。其中20人参与了诺曼底登陆行动,分别执行海军主攻、反潜护航和防空警戒任务。这些声援与支持是对盟国英勇战斗的致敬,更是中国人民全面参与二战的见证。这些史实都得益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重视欧美之外的国家与民族的二战经历,讲述亚非拉可歌可泣的抵抗故事。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亚非拉的二战故事被世界所遗忘。实际上,其精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美国和苏联等大国。二战期间,仅有4200万人口的英属非洲殖民地贡献了约40万名士兵。英国第14集团军中的第81师和第82师为非洲师,他们甚至赶赴缅甸战场与日本法西斯作战。非洲还提供了巨额矿产。亚洲太平洋方面,1940年9月,法属新喀里多尼亚人民选择站在正义一边,发动政变,支持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3500多名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加入太平洋岛屿团,2000余名斐济人参加了所罗门群岛战役,680名所罗门岛民加入了所罗门群岛国防军。即便是那些远离战场的地区同样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只有2.5万人的巴西远征军不仅在战斗中站稳了脚跟,还俘获了2万余名轴心国士兵,在解放意大利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甚至新西兰毛利人组织了第28营(毛利营)赴欧洲直接参战,在1942年组织了“毛利战备组织”,协调全国范围内征兵、食品生产和劳工事宜。
《新编》全面探讨中国大国地位的确定,将论述角度延伸至过去较少关注的国际经济领域。在战后秩序中,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中的份额位于前四,在战后初期世界政治与经济领域均确定了大国地位。这一地位的获得,并非是来自别人的赐予,而是源于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中国坚决抵抗日本侵略,有效牵制了日军主力,成为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东方主战场。其次,中国抗战是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中国人民坚持抵抗日军侵略,使其主力深陷中国战场,则盟国绝无可能实施“先击败德国,再击败日本”的战略,反法西斯战争时间将大大延长。这两点奠定了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说明,中国的战后地位是中国人民用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换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和维护的,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从37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6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80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70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国际社会应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时刻保持对法西斯主义复活的警惕,将多边主义作为应对共同挑战的基石和维持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以公平正义为理念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谱写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作者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