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回复: 0

【助力写作】李娟、迟子建对黄昏的描写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飞燕66

黄昏,总牵系着古人笔下的万千心绪。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李商隐对绚烂转瞬的叹惋,那抹余晖纵是熔金流霞,终要被暮色漫过。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是纳兰性德在西风里的怅惘,黄叶落满疏窗,残阳拉长的身影里,藏着多少欲说还休的旧梦。
这些流淌在诗词里的黄昏,或怅然或眷恋,早已将这一时辰的情愫刻进了中国人的骨血。

而于我而言,黄昏更像一扇虚掩的窗,窗后亮着一盏暖灯,灯影里浮动着人间最寻常的等待。
正如那句“有人为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古人笔下的苍茫与怅惘,到了此刻,便化作了烟火气里的温柔牵绊。

这份牵绊,在现当代作家的笔下,更添了几分生活的质感。
李娟老师写道:“我不能形容黄昏的漫长。从夕阳沉甸甸地坠在西天时世界的金黄,到太阳完全陷没地平线后世界的清亮,再到星斗浮显并且越来越明亮时世界的越来越幽深。”她笔下的牧场黄昏,漫长得能装下牧人一天的辛劳——当夕阳把羊群染成金浪,赶羊人踏着余晖走向驻地时,远方毡房的炊烟已在暮色里轻轻升起。
那炊烟里藏着的,正是“立黄昏”的具象:家人倚着门框眺望的身影,灶上温着的热茶与干粮,让奔波的疲惫在望见迎接者的瞬间,都化作了唇边不自觉的歌声。

同样把黄昏写进生活细节里的,还有迟子建老师。
她在《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中描绘:“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
这辉煌里没有李商隐的叹惋,反倒透着过日子的踏实——她写完文章抬头时,满室的金光正把书桌、笔筒都镀得温润;走出房门,炒米胡同的老人们正坐在院门口,让夕阳漫过皱纹,把一天的琐碎酿成沉默的甘甜。
此刻的“粥可温”,或许就藏在某个窗台飘来的饭菜香里,藏在老人手中慢慢摇着的蒲扇上。

从古人的诗词到今人的笔墨,黄昏从来都不只是时间的节点。
它是李商隐眼中转瞬即逝的绚烂,是纳兰性德心头欲说还休的旧梦,也是李娟笔下牧人归家的炊烟、迟子建文中胡同里的暖阳。
这一时辰承载的万千心绪,终究都落进了“有人等候”的寻常里——毕竟,再美的残阳,也抵不过转身时,那扇窗里始终亮着的灯火。
母亲煮的金灿灿的小米粥,盛着夕阳的颜色,正冒着细细的热气。
瓷碗边缘凝着一层薄薄的米油,用勺子轻轻一舀,便带起一圈圈暖黄的涟漪,像把窗外那抹将尽的余晖,都拢进了这一碗温柔里。
写到这里,鼻尖忽然一酸。
原来那些被文字反复描摹的黄昏,那些藏在霞光与暮色里的情愫,到头来都抵不过一句实实在在的想念——想家了,想妈妈了。
想她站在灶台前搅动粥锅的背影,想她掀开锅盖时说“饿了吧”的语气,想那碗混着夕阳颜色的小米粥,在无数个黄昏里,悄悄暖透了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