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张琼 本报全媒体记者 程瑞林
立秋已至,黔中大地暑气未消。8月7日,中铝贵州分公司矿业公司露天作业区内,一顶崭新的蓝色篷布下,绿豆汤的清香与西瓜的甜爽随风弥漫,为往来职工撑起一方清凉。这是矿业公司工会打造的“矿山清凉驿站”,正以持续升级的服务为一线职工“加码”关怀。
“以前天热,工会送冰垫、风扇,车间还有冰柜饮料,已经够贴心了!”职工老王舀起绿豆汤擦汗笑道,“现在累了过来歇脚,躲太阳、喝冰汤,比啥都舒坦。”这份“舒坦”背后,是工会对高温挑战的精准响应。
入夏后,工会已送出西瓜、冰棍等“及时雨”,防暑物资配送至封闭岗位。但随着酷热持续,流动补给难以解决露天作业者“无处休憩”的痛点。“固定驿站能让职工随时补水歇脚,是从‘送清凉’到‘保清凉’的关键。”工会副主席刘英边搭篷布边说。阳光下,那抹“中铝蓝”在泛白的堆场上拔地而起。
如今的驿站成了矿山最热闹的“补给站”:大锅绿豆汤咕嘟沸腾,洁净汤碗整齐排列;冰柜锁住西瓜鲜爽,急救箱备齐藿香正气水、风油精;工会干部轮值熬汤切瓜,同时记录需求台账:“想喝酸梅汤”“多备一次性杯”……细微呼声皆成服务导向。
对无法离岗的职工,“流动服务队”沿作业线派送瓜汤。驾驶装载机的刘师傅接过西瓜,隔着玻璃窗竖起大拇指。
“这篷布下不仅是清凉,更是人心。”工会主席杨源望着职工笑容感慨。从干部亲手搭建驿站到汤碗里的细致关怀,“看不见的牵挂”化作“摸得着的温暖”。
暑热未散,安全生产的弦始终紧绷。在杨源看来,驿站从临时补给升级为固定港湾,正是企业“以人为本”的注脚——这座“恒温港湾”将始终在线“守护坚守”,让职工身心安康与企业生产同频共振。
夕阳为蓝色篷布镀上金边时,收工的人群笑着走来。这个初秋,矿山的清凉驿站正以最朴素的方式,为每一份坚守注入温情力量。
记者手记
“送清凉”易,“保清凉”难。当企业对职工的关怀从“一阵风”转为“常态化”,当“流动补给”升级为“用心筑站”,正是以人为本理念最扎实的落地。这份高温下的恒温守护,恰是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