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布的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中,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的名字再次赫然在列,这是该矿连续12年获此殊荣。12载春秋,不是简单的荣誉叠加,而是一场以科技创新为笔、系统治理为基、民生福祉为墨的长期实践,是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血脉,以笃行与专注在煤炭行业绿色转型赛道上写下的厚重答卷。 作为生态的忠实守护者与绿色生产的积极践行者,近年来,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深入贯彻“两山论”,以打造新时代“绿色矿山”为自身重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当作导向,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前行路径,全方位、深层次大力推进“绿、亮、清、美”生态工程,让矿井的生态“底色”愈发葱郁,外在“颜值”持续攀升,环境“气质”更加宜人。 绿色为“犁”,耕耘美丽矿区 一本“矿区环境日志”,默默记录着生态守护历程中的点滴足迹。 “瞧,这是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望’着矿区的生态指标。当前,PM2.5实时值19μg/m³,优于我国0—35μg/m³的‘优级’标准;PM10显示27μg/m³,低于国家一级标准中40—50μg/m³的限值……”马延成是该矿的环保主管,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后台查看扬尘在线监测系统运营值,记录着矿区环境的每一天。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最为厚重的底蕴。为了使蓝天、白云、绿水成为煤矿的“常驻嘉宾”,该矿坚持“绿色”“安全”并驾齐驱,将安全环保与智能化矿井建设深度融合,坚持用“智能”守护青山绿水,该矿创新设计“智能喷淋”系统,依托10台多级泵与40余个360°旋转喷头,把处理达标的矿井水转化为灌溉“营养液”,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配备扫地车、洒水车及2.2KW雾炮机,构建起立体控尘网络,从源头抑制道路扬尘,让清新空气成为矿区的“标配”。 为了让这份绿更加浓郁,愈发精致,让职工在家门口就有“心怡”的生态获得感,该矿不断厚植“绿色家底”,加大环境绿化力度,先后投资600多万,在厂区种植石榴树、西府海棠、白皮松、红枫等风景树5000余棵,铺设了花园草坪10000多平方等,大力实施厂区道路硬化,对矿区部分区域地面进行了沥青铺设修补,新增了雨水管道、雨水箅子等设施,不断增加“绿值”,提升“颜值”。 如今,矿区内绿化面积已达98%以上,茵茵绿草如毯铺展,婆娑树影随风摇曳,四时花卉次第绽放,打造出“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季季花香”生态矿区,更让职工在家门口收获了满满的生态获得感。 绿色为“擎”,助力土地恢复 一座山,生动诠释了一号煤矿对“两山”理念的深刻践行,成为这一理念的有力注脚。 8月22日,阳光和煦,走进一号煤矿排矸场,紫花苜蓿草漫山遍野,成片的桃树、山楂、刺槐树苍翠茂盛。树林里,身穿深绿色工装行政部部长白建礼,走一步,停一步,仔细察看果树的生长状况。 “八年前,这里还是‘黑风口’,大风一刮,煤尘能钻进牙缝,白衬衫穿一次就变黑。”回忆往昔,白建礼的语气里满是感慨。 2018年6月开始,一号煤矿向排矸场“亮剑”,在全矿开启了排矸场治理的“生态行动”根治“生态伤疤”,该矿先后投资9000万元,对矸石山展开分层碾压、黄土覆盖等规模化集中治理,开展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修建排矸场内部道路、防排洪涵洞、截、排水沟、坝体及边坡稳定、绿化及安全防护工程、防火隔离带等,修复绿化面积达13.4万平方米。 “矸石山上种花草不难,难得的是让土地‘起死回生’,让花草的生命力保持旺盛。我们按照‘乔灌结合、花草补位、色带搭配、四季成景’的规划要求,有重点、分层次对排矸场进行绿化、美化,做到乔灌结合、花草补位。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到95%,植物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如今矿山披绿,草木繁茂,昔日矸石山也蝶变‘花果山’‘致富山’。”白建礼说道。 矸石治理,表面看是地面工作,实则根源在井下。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一号煤矿坚守“源头减少、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原则,严格把控综采工作面采高和掘进工作面掘进高度,最大程度降低井下生产过程中矸石的产生量。同时,积极探索固体废弃物井下回填技术和资源化利用途径,大力推进井下矸石充填置换巷道工程,消除矸石危害,减少地表沉降,采出压覆资源,延长服务年限。2024年,应用矸石充填开采工艺,施工置换巷道2030米,回收煤炭6.21万吨,处置矸石3.81万立方米,产生经济效益2420.84万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绿色为“芯”,打造智慧矿山 倘若说地面上盎然的绿意,是一号煤矿改造自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直观见证,是生态保护交出的“外在答卷”,那么加速推进绿色智慧矿山建设,让采撷光明的“煤亮子”享受阳光,则是绿色发展的“内涵升级”。 在一号煤矿的智能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各个工作面的运行情况,地面远程操控台发出指令,井下采煤机便“闻”令而动,精准截割煤壁;中央变电所内,巡检机器人沿着轨道自主运行,将电流、电压等数据实时传回后台;AI+NOSA安健环智能风险管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管,彻底消除人为监管漏洞……这一幕幕“无人值守、智能作业”的场景揭示着科技解锁的“绿色密码”。 作为国家第一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近年来,一号煤矿以“四化”建设为抓手,以创建“智能矿井、智慧矿区”为目标,组建了11个专班,先后投资18.2亿元,建成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通风、智能供电等44项智能矿井建设项目,构建“生产智能化、运营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决策科学化”的“1+1+N”智能化矿井模式,实现从“系统智能化”到“智能系统化”的转变。 该矿首创基于地质模型“CT”切片技术的精准控制方法,实现由传统的记忆截割向三维空间感知、智能规划和自主截割的技术跨越,每年可多生产煤炭 90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7亿元;量身定做掘进机+可弯曲胶带+迈步式自移机尾+跨骑式四臂锚杆钻车配套方式,成功解决因回采速度加快而导致的采掘接续紧张问题,掘进综合单进水平由350米提高到650米;建成AI+NOSA安健环智能风险管控系统,可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管平台,彻底消除人为因素,实现风险管控模式由人工管控向“AI+NOSA”智能风险管控升级;开展辅助生产系统智能化升级,安设巡检机器人36套,让“无人值守、无人巡检”逐步成为现实;建成十万兆工业以太网+4G、5G+WIFI全覆盖的立体化通讯网络,实现生产、通讯、监控数据的高速、可靠、多元化传输,疏通智能矿井升级建设的传输脉络。 实践书写答卷,时间见证蜕变。从“生产锈带”到“生活秀带”,从“煤尘飞扬卷黑沙”到“果树飘香锁高原”,从“尘烟旧梦”到“绿智新境”,一号煤矿用12年的坚守,交出了一份“生态优、效益好、职工乐”的绿色发展答卷。未来,一号煤矿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逐绿而生,向绿而行,煤 “美”与共,不断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引入更多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共同营造安全、高效、绿色、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实际行动续写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为矿业公司转型升级发展、陕煤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讯员:黄陵矿业一号煤矿 倪小红 电 话:15991551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