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湖北白云边酒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一场质检员技能竞赛正紧张进行。忙碌的包装流水生产线上,33岁的刘敏双手倒举酒瓶,目光如炬扫过瓶身,手腕轻旋间,一个隐藏在酒瓶内的细微沉淀物体被精准锁定。当裁判宣布她与师父刘燕并列金奖时,这个三年前还对质检流程手足无措的姑娘,眼中闪烁着成长的光芒。 这是白云边酒业连续第19年举办劳动技能“打擂”的生动一幕。从 2006 年首次敲响竞赛铜锣至今,这场跨越十九载的技能比拼,不仅点燃了数千产业工人的热情,还锻造出10名国家白酒评委,更撬动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松滋路径”。 一、擂台之上,构建促进技能成长“大舞台” 清晨五点,酿造车间的蒸汽裹挟着酒香漫出厂房。许广英蹲在酒库前,手里攥着三个编号的酒杯,正反复咂摸其中细微的风味差异。这位如今的国家白酒评委,十二年前还是个跟着师傅蹲酒库、尝千坛的学徒。“2014年湖北省技能状元大赛那回,光赛前模拟品评就练了三个月,每天尝酒超过50 种。”他指尖摩挲着当年夺冠的奖杯,杯沿的光泽里沉淀着“以赛代训”的时光。 白云边的“擂台”从不是孤立的比拼,而是一套精密咬合的技能培育体系。在松滋“市委统筹、工会主抓、部门协同、企业落实”的四级联动机制支撑下,白云边作为改革“排头兵”,以竞赛为支点,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维竞赛网络:横向覆盖从制曲到包装的7个车间12个部门,纵向贯通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创新攻坚三级阶梯,18 个竞赛项目如同 18 条赛道,让不同工种的工人都能找到成长坐标。 在公司进行的维修工竞赛中,维修工赵新珂正端坐在激光喷码机调试台前屏息调整设备参数。这个曾因误操作导致生产线停机的小伙子,如今已成长为管理包装车间449台套精密生产设备的维修班长。他能在竞赛中以 0.01 毫米的精度完成调试,秘诀藏在他口袋里的笔记本里——上面记着近五年竞赛中出现的37种故障处理方案。“季度擂台赛就像定期体检,逼着你把每个技术细节啃透。”赵新珂的成长轨迹,恰是“以赛代训、以训促产”的鲜活注脚。十九年来,这样的“擂台”已搭起 102 座,3000余人次在比拼中淬炼技艺,形成技能提升与生产效能的正向循环。 更具突破性的是竞赛与制度的深度咬合。当湖北省推行 “新八级工”制度时,白云边率先将竞赛成绩与技能等级、薪酬待遇双挂钩。拿到中级工等级证书的包装工龚万芳算了笔账:技能津贴加上岗位晋升工资,每月收入比三年前增加了1000多元。至今,企业已为367名技能人才发放津贴42万元,160 人实现“技能+岗位”双晋升。在“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导向下,车间里的讨论从“今天干了多少活”变成“这个工序还能怎么优化”。 二、匠心传承,多维育人锻造产业“生力军” 白云边酒库的陶坛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年份与风味特征。肖伟轻轻敲了敲其中一坛2012 年的基酒,说出的窖藏时间与记录分毫不差。这位中国首届“首席酒体设计师”的指尖,藏着一套“千坛尝味法”——从学徒时每天品鉴 30坛酒,坚持了整整18年。这18年来,他从公司举行的白酒品评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品酒大赛上频频出彩,完成了从学徒到全国白酒评委,现在又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的人生蝶变。他带领团队创新设计的陶坛容量测量工具成为行业首创,荣获荆州市QC质量小组二等奖。 劳动竞赛的价值,远不止于赛场内的胜负。在白云边,竞赛如同一个“技能反应堆”,催生出创新成果的链式反应。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浓酱兼香型酿造关键技术”,让基酒合格率提升 12 个百分点;设备维保组攻克的“激光喷码机稳定运行技术”,使包装线停机时间缩短至每月 1.5小时。近三年,企业累计突破技术瓶颈30余项,10项成果获省级以上认定,年产值以 17% 的增速攀升至 81.8亿元。 这种动能更体现在人的成长轨迹里。许广英至今记得 2020 年全国品酒大赛的场景:近 500 名选手中,他凭借对兼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精准把握,夺得湖北第一的成绩。“一生一事一杯酒”,这份纯粹的热爱与坚守,正是白云边工匠精神的灵魂。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验室到白云边的酒库,通过企业与高校共建的实训基地,他完成了从书生到工匠的蜕变。如今,他带的5 名徒弟中,已有2人成为省级评委,许广英本人2024年也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赵虎的故事则书写了另一种可能。2010年刚进酿造车间时,他连最基础的上甑操作都屡屡出错。通过“师带徒”结对和岗位练兵,这个曾经的“小白”不仅在 2023 年上甑竞赛中获奖,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酿造班长。“车间的竞赛榜就像面镜子,照出差距,也指明方向。”赵虎的经历印证着白云边“政企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成效——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课程,企业已培育出 32 名高级技师、20 名省级技术能手,10名国家白酒评委。 最动人的成长发生在普通岗位。包装车间的刘敏至今保留着师父刘燕送的“瑕疵样本册”,里面收集了37种酒瓶缺陷。在“举瓶要稳、瓶转到位”的口诀里,她不仅学会了质检技能,更读懂了“让每个酒瓶都经得起检验”的责任。当师徒同登领奖台时,刘燕的话道出了传承的真谛:“竞赛比的是手艺,传的是匠心,徒弟获奖比自己获奖更开心。” 三、启示未来,匠心赛事成为产改“试验田” 在白云边文化馆的墙上,10 位国家白酒大师的肖像格外醒目。从 2006 年首次擂响竞技战鼓到如今的人才梯队完备,技术实力雄厚。十九年竞赛史恰是一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史。当松滋市将白云边模式推广至全市,开设 20 个特色技能班,新增 2479 名产业工人时,这个“松滋样本”的价值逐渐清晰,劳动竞赛不仅是技能比拼的平台,更是产业工人价值重塑的载体。 这种重塑体现在对“工匠精神”的重新定义上。在白云边,“工匠”不再是老经验的代名词。肖伟团队探索的“优质酒统一配比法”,将传统勾调经验转化为标准化参数;许广英发表的《兼香型白酒净化处理对酒体的影响》,用现代科技解码古法酿造。这种“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融合,让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注解。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利益分配机制的突破。“新八级工”制度实施后,企业将技能等级与薪酬等级的对应关系细化为 12 个档次,形成“学技能、涨工资、有地位”的良性循环。当包装工刘红菊拿到技能津贴时,她在班前会上说的话朴素却有力:“现在凭手艺能多挣钱,干起活来更有劲。”这种获得感,正是产改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回望十九载竞赛路,白云边的探索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终究是对“劳动者价值”的重新发现。从刘敏手中稳稳举起的酒瓶,到肖伟团队创新的测量工具;从许广英品酒时专注的神情,到赵虎带领班组冲刺的背影,这些具体而微的成长,共同勾勒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群像。 如今,松滋市的“职工之家”已覆盖 49 家企业,“工会+N”服务平台年服务职工500人次。当“尊重工匠、崇尚技能”成为共识,劳动竞赛早已超越了技能比拼的范畴,成为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沃土。正如松滋市总工会负责人所言:“劳动竞赛不仅是技能比武场,更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试验田。” 暮色中的白云边厂区,酒曲的香气与机器的轰鸣交织。包装车间的灯光下,新一批学徒正在练习质检动作,他们的身影与墙上的技能标兵肖像渐渐重叠。十九载擂台声声,敲出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能冠军,更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答卷——在这里,每个平凡岗位都有成长的可能,每滴汗水都能浇灌出收获的果实。这,正是劳动竞赛最深沉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