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8|回复: 0

主动不是越界抢活,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发表于 昨天 20: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员工的主动,究竟是 “越界抢活” 还是 “成长必需”?这一问题,在许可入职某公司技术部半年后,变得格外真切。
许可跟着张师傅学习设备运维,部门节奏紧张,张师傅常被突发故障缠身,难有时间系统带教。为了快点上手,许可总在张师傅检修时主动递工具、记参数,还会整理上周的故障记录,标注自己总结的重要规律。可这份积极性并未换来认可 —— 张师傅偶尔会提醒 “这些不用你急着做,先把基础流程背熟”;一次看到李师傅调试新设备,他凑上前提议 “师傅,我帮您记数据吧?”,旁边的老同事王哥却私下劝他 “小许,刚来别急着表现,老师傅们有自己的节奏,别添乱”。一边怕不主动被说 “不上进”,一边怕主动被误解 “抢活、越界”,许可满是委屈:自己不过想多学多做,怎么就成了 “急着表现”?
许可的困惑并非个例。在许多企业里,新员工的积极性常被贴上 “越界抢活” 的标签,而老师傅们凭借 “经验权威”,又无形中为新人筑起一道成长高墙。这种矛盾的背后,其实是传统师徒制与现代职场成长需求的碰撞 —— 真正的 “传帮带”,本应是在规范框架内给新人足够的发挥空间,而非用 “老规矩” 扼杀他们的探索欲。
更何况,新人的主动本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职场中,技能从不会靠被动等待获得。心理学中的 “主动学习理论” 明确指出,个体只有通过参与实践、试错和反思,才能更快内化知识。许可主动记录故障参数、整理规律的行为,正是跳出 “填鸭式学习” 的关键一步,也是他想尽快跟上团队节奏的真实体现。华为的 “蒙哥马利计划” 便印证了这一点:该计划要求新员工在入职三个月内独立完成一个小型项目,即便犯错也被视为 “成长的必要成本”。其核心逻辑很简单:主动承担比被动模仿更能激发深度思考,也更能让新人快速站稳脚跟。
反观那些给新人贴上 “越界” 标签的做法,实则是团队活力的枷锁。老师傅们的抵触,往往源于两重顾虑:一是对新人能力的不信任,怕对方 “帮倒忙”;二是对自身权威被挑战的隐忧,担心新人的积极性打破既定节奏。可健康的团队本该像交响乐团 —— 既需要首席演奏家的引领,也需要新人的新鲜音符来丰富整体旋律。若总以 “别添乱” 打压新人的积极性,最终只会让团队失去迭代的动力,甚至陷入 “技术断层” 的困境。某制造企业就曾吃过这样的亏:过去老师傅们垄断关键技术,坚决不让新人参与核心调试,结果当老师傅陆续退休后,企业只能花高薪从外部聘请专家来补救,不仅增加了成本,还耽误了项目进度。
当然,赋予新人成长空间,不代表要放任自流。管理者需要在 “保护积极性” 和 “规避越界风险” 之间找到平衡,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划定 “安全区”,明确新人可以参与的工作范围 —— 比如允许他们协助记录数据、分析故障规律,但重大决策、核心操作仍由师傅把关,既给新人实践机会,也守住工作底线;其次是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鼓励师傅和新人定期沟通,避免误会积累 —— 就像张师傅若能早点跟许可说 “我现阶段更希望你先掌握基础流程,这些辅助工作可以等你熟悉后再做”,或许就能减少许可的委屈;最后是做好文化引导,通过分享团队内 “主动成长” 的正面案例,让所有人明白 “主动” 与 “越界” 的区别,让 “传帮带” 从 “被动应付” 变成 “主动配合”。阿里早期推行的 “师徒互评制” 就是很好的范例:徒弟的晋升部分取决于师傅的授权程度,这一机制倒逼师傅主动给徒弟分派任务、传授技能,最终形成 “徒弟成长、师傅受益” 的共赢局面。
职场就像一片苗圃,新人是亟待生长的树苗。如果因为怕树苗 “长歪” 就过度修剪,最终只能得到一片整齐却孱弱的灌木;唯有给它们足够的阳光和空间,允许它们在试错中调整方向,它们或许会摔几次,但终将学会扎根、成长。给 “许可” 们多一点信任和空间,他们不仅能长出自己的 “翅膀”,团队也会因此拥有一片更茂密、更有活力的 “森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