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重庆曾面临“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尴尬。
近年来,重庆以绿色科技赋能老工业改造,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持续打造低碳高效的产业生态,探索点“绿”成“金”之道。过去4年,该市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降至0.310吨标准煤/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出30个百分点。
涅槃重生,区域产业结构变“轻”变“绿”
因钢铁而设区的重庆大渡口区,曾是重庆这座重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2011年重钢集团完成环保搬迁,该区经济总量下降三分之一、工业总产值下降三分之二,一场规模空前的“疗伤”工程开启了涅槃重生的艰难突围。
“三峰环境正是脱胎于重钢集团,几经股权调整后隶属于重庆水务集团,扎根大渡口,持续深耕固废处理、水环境治理等环保领域,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变‘轻’变‘绿’。”三峰环境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卢钟妮告诉记者。
重庆三峰环境集团通过引进德国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并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垃圾焚烧行业核心装备国产化,大幅降低设备成本,打破国外垄断。截至2024年底,该集团累计处理垃圾超1.24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336万吨、为地球新栽树木14.8亿棵,累计提供绿色电力445亿度。
走进大渡口建桥工业园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一卷卷洁白如丝的玻璃纤维被打包发往全球。在新能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下,这一新材料产业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
采访中,记者被该公司研发的“小蚁托盘”所吸引:单个“小蚁托盘”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远低于木制托盘,其年平均碳排放量较木制托盘减少622.76kgCO2e(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34棵树1年的碳汇量。
如今,大渡口这片曾以钢铁而兴的土地上,绿色产业崛起,新材料与环保技术的硬核突围,走出了一条告别旧动能、拥抱新经济的蜕变之路。
以原创破局,用创新领跑
重庆南瑞博瑞变压器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变压器企业。如今,该公司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向绿电赛道转型,已成为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接入领域的领跑者。
走进该公司位于涪陵高新区的企业总装车间,各工区高效运转,一台台融合风电、光伏技术的新能源变压器陆续下线,即将出口意大利。公司科技创新部主任廖光华告诉记者,企业深耕变压器研发制造40余年,成功研制35kV、66kV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以生物降解油替代传统矿物油,完成变压器产品从“工业制造”到“生态友好”的绿色升级。
记者在企业车间看到,整条产线以“自动化物流 + 数字化管控”为核心,构建智慧仓储矩阵与一体化信息中枢,实现机器替代了人工搬运,员工等待时间减少60%以上,产能比传统工艺提升50%。
“近3年,我们研发的35kV站用变压器、新能源变压器等30多个新产品已全部落地工程应用,真正做到‘以原创技术破局,用持续创新领跑’。”重庆南瑞博瑞变压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观禹说。
作为涪陵白涛化工园区的重点企业,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谢毅向记者介绍:“我们经过8年的投入和研发,突破了氧化亚氮低温催化分解技术,将氧化亚氮分解率提高到99%,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该公司专注于己二酸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己二酸产品总产能达150万吨,系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
涪陵高新区副主任王林林告诉记者,园区抓住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紧紧围绕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节能降碳等专项策划项目、争取资金,实施重大节能降碳项目30余个,近两年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超3亿元、节省标煤20万吨。
长江之滨的生态工业“示范生”
“以前下班一身灰,现在上班听鸟鸣!”曾经尘土飞扬的水泥厂,如今绿植葱茏,吸引来3000多只鹭鸟安营扎寨,采访中一位老工人如是感慨。
地处重庆忠县乌杨公园园区的海螺水泥,是全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链主”企业,目前已建成3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6台水泥磨机、27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处置系统、日处理60吨厨余垃圾。
重庆海螺副厂长姚文告诉记者,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焚烧和分类处理厨余垃圾,焚烧后每吨垃圾有0.63%的废铁将被回收再利用,有6.46%的废渣将被作为水泥原料,厨余垃圾中能分离提取6%油脂用于工业生产再利用,有机肥料产出比达23%,已形成以“垃圾—资源—产品”循环链推动治理模式,资源化率达95%以上。
近年来,位于长江之滨的忠县,持续推动存量企业转型升级,特瑞新能源、海螺水泥等8家企业完成1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3%。
“忠县已分别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及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从被动填埋向绿色生态转型,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辅相成、融合共进。”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徐海波说,全县已健全全链条垃圾治理体系,无害化处理已达100%,实现垃圾“零”填埋,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作出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