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入秋的攀枝花依旧暖意融融,8 月 24 日这一天,由攀枝花市东区团委、东区关工委,炳草岗街道、西海岸社区、辉荣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的 “青禾计划 —— 外婆厨房感恩教育” 活动在此温馨启幕。东区团委的陈卓同志也特意来到现场。 当天不到8点30 ,40余名来自市三中、市七中、花城外国语学校及市第二中学的学生们,早已身着整洁的校服聚集在春芽书屋门口。有的学生三五成群,小声讨论着 “包饺子要不要放葱”。待志愿者们引导大家进入厨房后,一场别开生面的 “外婆厨房” 劳动实践,正式拉开了序幕。 暑假于孩子们而言,是万花筒般的时光:有出游的惬意,有读书的沉静,而这场 “外婆厨房” 活动,更添了一份动手的乐趣与集体的温暖。活动一开始,志愿者们便带着孩子们熟悉流程:工作桌上,翠绿的韭菜和白菜、粉嫩的猪肉馅、雪白的饺子面团码放得整整齐齐,旁边的不锈钢盆里盛着调好的小葱末、蒜末,香油与生抽的香气悄悄在空气中散开。 “先学洗菜哦!” 辉荣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庞阿姨拿起一把韭菜,手把手教孩子们 “左手按根、右手持刀,切的时候要稳,别切到手指”,清脆的 “咚咚” 切菜声此起彼伏;调馅环节,她又演示着 “生抽放两勺、香油一勺,顺着一个方向搅,馅才会抱团”,孩子们围在桌边,鼻尖凑得极近,有的甚至忍不住伸手想尝一口生馅,被同伴笑着拉住。 最热闹的当属包饺子环节。不少孩子是第一次接触这项手艺,市三中的学生苏子涵盯着志愿者捏饺子的动作,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张饺子皮,舀了满满一勺馅,结果刚想捏边,馅就从底部漏了出来,黏糊糊地沾在手上。他急得皱起眉头,旁边的志愿者周阿姨连忙递上湿巾,笑着说:“别急,馅放少点,先捏中间,再往两边推。” 说着便握住苏子涵的小手,一起将饺子皮捏出好看的褶皱。而市七中的高中生刘同学则是 “老手”,他擀皮的动作娴熟,手指翻飞间,一张圆滚滚的饺子皮就铺在了手心,包出的饺子个个像小月牙,引得旁边的学弟学妹纷纷围过来 “拜师”。 大家围着桌子,你帮我递皮,我帮你舀馅,笑声、讨论声、偶尔的 “失误惊呼” 交织在一起,上千个形态各异的饺子很快摆满了托盘 —— 胖的像小元宝,瘦的像月牙,还有些 “奇形怪状” 的,却都承载着孩子们的心意。 当志愿者们将饺子送往后厨,大锅里的清水早已沸腾。白色的饺子下锅后,很快便浮了起来,渐渐变得晶莹剔透,香气顺着锅盖的缝隙钻出来,引得孩子们频频往厨房门口张望。“好香啊!”“什么时候能吃呀?” 的追问声不断。终于,第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桌,白雾袅袅中,肉香与菜香扑面而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吹凉后送入口中,鲜美的汤汁在嘴里散开,满足的喟叹声此起彼伏。有的孩子吃得太快,嘴角沾了汤汁,自己没发觉,旁边的同学笑着递上纸巾;还有人特意夹起自己包的 “丑饺子”,边吃边说:“虽然不好看,但比妈妈包的还香!” “我以前总觉得做饭很简单,今天才知道,光是包饺子就要学这么多步骤。” 市七中的男生王同学捧着空碗,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自己包的饺子吃起来特别有成就感,以后我要回家给外婆包一次,让她也尝尝我的手艺。” 市三中的女生陈同学则拿着手机,给家人发自己包的饺子照片:“我跟妈妈说,这次学会了包饺子,以后周末的早餐我来做!” 孩子们的话语朴素却真诚,眼里的光芒,正是劳动与感恩带来的成长印记。 小饺子,大智慧。这场 “外婆厨房” 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了协作能力与创造力,更让他们在烟火气中体会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的道理 —— 从挑选食材到端上餐桌,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付出,这也让他们更懂父母长辈日常做饭的辛劳。同时,活动还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志愿者们在休息时,给孩子们讲 “饺子的由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让孩子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时进中午,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笑意离开。春芽书屋里,残留的饺子香味与墙上张贴的 “劳动最光荣” 海报相映成趣。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上了温暖的一笔,更以 “饺子” 为纽带,串联起社区、学校与家庭的温情:它让青少年在集体协作中增强了凝聚力,在动手劳动中培养了责任感,更在感恩教育中学会了珍惜与回报。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我们希望通过‘青禾计划’,让孩子们像小禾苗一样,在劳动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懂得用双手创造美好,用心意感恩身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