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回复: 0

上海交大朱新远领衔航天团队 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防护铠甲”

发表于 2025-8-27 15:33: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昨天,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教授领衔的航天团队凭借“新一代运载火箭表面特种防护涂层技术与应用”项目,摘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项突破性的成果,在航天防护涂层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成功实践了“超支化聚合物涂层一体化防护”的全新路线,彻底颠覆了传统隔热片拼接技术,开创了具有国际引领性的“中国方案”,为长征系列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与批量生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

  “冰火交织”难题

  制约火箭高频发射

  卫星轨道申请后需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发射,否则使用权自动失效。这使得运载火箭年发射量需从当前60多发急速跃升,高可靠、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射能力已成为国家迫切需求。

  火箭表面防护层是安全升空的关键屏障,而卫星整流罩和低温燃料贮箱面临极端环境挑战。卫星整流罩穿越大气层时,需承受500℃以上高温气流冲刷,传统手工粘贴防热软木片方案工艺繁琐、效率低,且易吸湿“鼓包”“脱粘”。低温燃料贮箱加注液氧后,舱壁温度骤降至-183℃。新型号火箭尝试将涂层直接喷涂在金属舱壁上,但普通涂层在极寒下易脆化开裂。这些“冰火交织”的难题,成为制约火箭高频发射的瓶颈。

  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壁垒

  打造国际引领方案

  上海交大朱新远团队长期深耕聚合物合成领域,2009年发明杂化聚合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团队敏锐察觉其航天应用潜力,却苦于缺乏工程需求牵引。

  2013年,上海交大毕业生张崇印博士加入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2015年牵头新一代火箭高分子防护材料研制。面对整流罩与贮箱防护难题,团队陷入困境。此时,朱新远教授主动接洽,师生一拍即合,联合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组建产学研攻关团队。

  2018年,在上海市科委推动下,上海航天特种环境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汇聚颜德岳、王琪、朱美芳等院士专家,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闭环:上海交大专注基础研究与新材料开发,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聚焦热环境分析与验证,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负责成果转化,攻克工程化“最后一公里”。

  团队提出颠覆性构想:用一体成型涂层替代传统拼接技术,一次喷涂成型消除拼缝隐患,提升可靠性并缩短周期。团队创造性融合超支化聚合物与无机功能填料优势:通过杂化聚合新思想实现超支化聚合物结构精准定制,其三维枝状结构像“柔顺剂”分散填料、降低粘度,让涂料“喷得流畅”;末端官能团像“八爪鱼”与基体强力结合,使涂层“粘得牢固”;独特结构自带“弹簧”特性,缓冲应力冲击,赋予涂层耐极温能力。借助AI技术,团队快速推算所需超支化结构,大幅提升开发效率。

  最终,团队攻克四大核心技术,使高填料涂层兼具强结合力、耐极温性与优异施工性。该技术已应用于多个型号火箭,保障二十余次航天任务,在长征六号甲等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技术拓展至北京冬奥会场馆、上海卢浦大桥等民用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