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的一生会经历过许多往事,随着年龄增长,怀旧的情绪也越来越浓,对过往的追忆也越来越多,往事便如陈年的酒,愈发醇厚。那些逝去的片段总于不经意间叩击心扉,在我记忆深处,家乡的那盏普通的煤油灯让我刻骨铭心,那油灯,点亮过我漆黑深沉的岁月,燃烧过我贫瘠而富有的童年。 20世纪80年代,秦岭以南大多数农村还没通电,煤油灯便是家家户户夜晚必备的照明工具。我的童年,是在一盏盏煤油灯的伴随下长大的。傍晚时刻,米黄色的光线烘托着寂静的村庄,低矮的屋舍内,简陋的油灯悬于梁下,火苗轻颤,将人影投射于墙面,影影绰绰。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煤油气息,混着灶间飘来的烟火之味,凝成记忆里最安心的气息。 为了谋一家人的生计,父母白日里的身影总在田间地头忙碌不休,天微亮便扛着锄头去耕地,弯腰将粪肥均匀撒进田垄;农闲时便背着竹筐去山野捡拾柴火。夕阳西下,他们才拖着沾满泥土与疲惫的身躯归家,却连片刻歇息都难得,入夜后,仍要在煤油灯下将辛劳延续至深夜。 晚饭后,我和哥哥将煤油灯放在四方形的饭桌中间,凑着摇摇晃晃的灯光看书、做作业。母亲便坐于身侧在油灯下纳着“千层底”,那细密的针脚如同她对生活的耐心与爱意,绵绵密密地缝进了每一寸布帛里。为了能让我们看得清楚,母亲总会悄悄把灯芯用针挑大,让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父亲则借灯光坐于地上,或编农用筐笼,或剥玉米、桔梗,粗糙的手掌在光影中翻飞,修补锄头、黏合架子车轮胎,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生活的重量。 为了这个家,他们常与灯火为伴至深夜,倾尽所能护我们周全。那些年,我们身上的衣物虽打着补丁,却总被母亲洗得干净挺括;父亲修补的农具,总在田埂上闪着勤恳的光。父母用辛劳的汗水丈量土地的坚实,为我们铺就通往诗与远方的前程。年复一年,只要煤油灯亮着,父母的手便未曾停歇。再艰涩的日子,他们都如那盏煤油灯般,稳稳燃烧,从容不迫。 即便在最拮据的岁月里,父母脸上也总挂着温和的笑容,常对我和哥哥说:“好好念书,日子会好的。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事总是需要坚持。坚持了,才能有好事发生。熬一熬,才能有所得到。”朴实的话语里,藏着他们对生活的韧劲,更藏着对子女最深切的期许,像灯芯一样,在我们心里点燃了不灭的光。 在那一盏盏煤油灯下,我走完小学求学之路。那微弱的光,不仅照亮课本上的文字,更点燃了我心中的渴望,对知识的向往,对远方的憧憬。到了我四年级,电网才蜿蜒进了深山,电流瞬间点亮了每一个角落。家中电灯的光芒明亮而稳定,再也见不到昏黄闪烁的煤油灯。煤油灯带着旧时光的印记,悄然隐退至记忆深处,却从未真正熄灭。 后来参加工作,仿佛是冥冥中的缘分,我和哥哥都投身煤矿行业,与“煤”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在煤矿工作的16年间,我亲历了煤矿翻天覆地的技术变革与业态升级,从最初的炮采、普通机械化采煤,到如今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5G 技术的智能化采煤;从昔日人工打眼放炮的繁重劳作,到如今在千米之外通过控制台“一键启停”的高效作业;从“尘烟旧梦”到“绿智新境”。矿工的作业环境、生活水平与住宿条件亦随之大幅改观,每一处变化都让我由衷自豪。 更幸运的是,作为一名基层普通通讯员,我有幸能用镜头定格矿山发展变迁的每一个关键瞬间,每一次技术的突破;能用文字记下矿山的故事,写下矿区的进步,用脚步去丈量煤层的厚度,用心去听奋斗者脚下的声响。我陪着矿山一起成长,手里的相机,定格过它的每一次蜕变;笔下的文字,记录过这里的烟火日常。那些日子,就像当年的煤油灯一样,暖着我,也推着我往前走。 如今,我们早已走进电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并行的时代,可煤炭依旧在能源版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从远古的地下走来,从漆黑的井下到地面,从矿区到电厂,从堆煤场到锅炉房,再到车辆轮船的动力源,一步一个脚印,始终向前。就像当年那盏煤油灯,虽然不再天天见,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暖”与“撑”的意义——父母用煤油灯的光照亮我的童年,他们耗尽人生最好的时光,将我们抚养成人,却从未求过一丝回报。就像那盏煤油灯,在我们需要时,便毫无保留地散发光明与温暖;当我们不再需要时,便默默退到角落,沉寂无声。 与煤油灯相伴的日子,是我这辈子都不能忘的过往。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艰辛,也见证了人们在困境里对生活的热忱与坚守,它藏着父母的爱,藏着日子的暖,藏着最朴素的坚韧。“煤油灯”下的岁月虽已远去,但其温暖的光永远值得铭记。愿人们在今日明亮祥和的生活中,依旧能传承勤劳、节俭、顽强的美德,带着这份从旧时光里汲取的力量,心存美好,向阳而行,一路芬芳,繁花似锦,星河长明,万事可期。(倪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