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回复: 0

【助力写作】给文章起标题的诀窍:谐音双关法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创 王二歌 学习写作训练营

作者简介:王南方,男,汉族,1966年3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历任战士、学员、排长、政治指导员、秘书、编辑、副主编、主编等职,文职六级(享受正师级待遇)。现为少年特战兵训练营总指挥,中国记者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晚报》、《东方少年》杂志专栏作家。荣获全军科技人才津贴、总政治部优秀共产党员、总政治部新闻报道先进个人、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非常有趣且实用的标题写作技巧——谐音双关法。这是一种能让标题瞬间变得生动、深刻,甚至充满神秘感的魔法。你知道吗?很多文学名家都特别擅长用这种手法来打造令人难忘的经典标题。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谐音双关。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汉字的发音相似,让一个词或短语同时表达两种意思。这种技巧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趣味性,还能在短短几个字里传递出丰富的内涵,让读者一看到标题就忍不住想往下读。
鲁迅先生的《药》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表面上看,“药”不就是用来治病的嘛,对吧?但鲁迅先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让这个“药”字有了更深的含义。在故事里,那碗掺杂着革命烈士鲜血的“药”,治不好愚昧的民众,反而成了悲剧的源头。而“药”这个字,又谐音“救”,暗示着真正的“救”是需要唤醒民众的精神,而不是这种愚昧的“药”。一个字,两种读音,两种含义,鲁迅先生用这个标题,一下子就把故事的矛盾和主题点了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再看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这俩字,初看是城墙的意思,可细一琢磨,就发现里面藏着大智慧。“围城”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嘛?这不就是人生里那些进退两难的困境的写照吗?钱钟书先生用这个标题,把复杂的人性、社会关系和人生的无奈都浓缩在了两个字里,让人一看到就忍不住想探究里面到底藏着多少故事。
贾平凹的《废都》也特别有意思。从字面看,“废都”可能就是一个破败的城市,但“废”又谐音“费”,让人联想到这座城市是不是因为耗费了太多资源、精力,最后才走向了衰败。这种谐音双关,一下子就让标题充满了悬念,读者看到后,肯定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座“废都”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还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这标题一出来,大家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那种琐碎、杂乱、让人头疼的生活场景?“一地鸡毛”这个词本身就特别形象,而“鸡毛”又谐音“鸡毛蒜皮”,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那种平凡生活中的无奈和琐碎。刘震云用这个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忍不住想看看这“一地鸡毛”里到底藏着什么故事。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王朔的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这标题乍一看有点儿反讽,好像在说“别把我当正常人”,但“人”又谐音“仁”,让人不禁去想,这里面是不是在探讨人性、仁德这些深刻的东西?王朔用这种一语双关的方式,把幽默和深刻结合在一起,让读者一下子就对书里的故事充满了好奇。

其实,谐音双关法不仅能用在文学作品的标题上,我们在日常写作中也可以尝试。比如,如果你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可以用《绿色“行”动》,“行”既可以是行动的“行”,又谐音“行走”的“行”,一下子就把环保的理念和行动结合起来,让标题既有趣又富有号召力。
再比如,你要写一篇关于青春奋斗的文章,标题可以叫《青春“搏”击》,既点明了青春需要拼搏,又谐音“搏击”,给人一种充满力量的感觉。这种标题,不仅能让读者一眼记住,还能引发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