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初秋的雨,总带着几分不疾不徐的温柔。午间还见阳光漫过窗台,将书桌上的稿纸晒得暖融融的,窗外的梧桐叶在风里轻轻晃,叶脉间还凝着盛夏未褪的绿。可转眼云层便漫了过来,雨丝像被谁轻轻抖落的丝线,悠悠扬扬地飘下,落在窗棂上敲出细碎的响,触到伸出窗外的指尖时,是恰到好处的沁凉——既没有盛夏骤雨的莽撞,也没有深秋冷雨的萧瑟,倒像时光递来的一封软信,劝人慢些走。
我曾极怕这样的雨打乱节奏。有次赶在雨前出门,怀里揣着刚修改好的散文稿,想拿去给编辑看看。没走几步雨就落下来,慌忙用手护着稿纸,脚步不由得加快,皮鞋踩过积水溅起的泥点,还是蹭脏了稿纸边缘。站在街角避雨时,看着纸上晕开的墨痕,心里又急又恼:明明反复斟酌了好几天,怎么偏偏被一场雨添了乱?那时总觉得,生活里的“意外”都是麻烦,像这初秋的雨,好好的晴天说变就变,让人措手不及。
后来又遇一场初秋雨,我却没再急着躲闪。抱着刚誊写好的稿子走在巷里,雨丝落在发间,竟有了几分舒服的痒。索性站在老梧桐树下,看雨珠顺着梧桐叶的纹路滚落,滴在路边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圈,像给路面缀了串碎玉。风掠过巷口时,带着巷尾桂树的淡香,混着雨气漫进鼻腔,忽然就想起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想来当年他在城乡的雨里行走,或许也有过这般忽然静下来的时刻——不必急着躲雨,不必怨怪天公,只是任雨湿了衣裳,反而看清了眼前的路。原来那些让我们慌慌张张的“意外”,从来不是为了刁难谁,只是为了让我们在匆忙里,寻回一点慢下来的勇气。
从前总执着于“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较劲,尤其对着笔下的文字时。有回修改一篇散文与论文,关于故乡的初秋,蒙城县乡镇村三级太阳能发电转型:构建可复制推广样板的探索,改了不下五遍。起初觉得开篇的雨景写得太淡,又添了几句浓墨的描写;后来又觉得用词太满,删去大半,最后对着空白的稿纸发呆,连窗外的雨停了都没察觉。夜里坐在灯下,看着改得七零八落的稿子,忽然就烦躁起来:为什么连自己想写的东西都抓不住?是不是真的没这份本事?直到晨光透过窗帘,看见桌角那本翻到一半的苏轼词集,才忽然释怀——“宁作我”从不是和自己死磕,而是接纳那个会犹豫、会修改的自己,就像接纳初秋的雨,会打湿稿纸,却也能让文字里的意境,多几分真实的湿润。
渐渐懂了麦家说的“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不是敷衍,是看过风雨后的通透。就像去年初秋,我为一篇反复修改却始终不满意的总结报告焦虑了许久,总觉得写不好就对不起自己的努力。可后来报告交上去,编辑却说“这份里的烟火气最足”——原来那些让我纠结到失眠的“不完美”,在旁人眼里,反倒是最动人的地方。如今再想起,那些曾让我辗转难眠的纠结、慌慌张张的时刻,都像这场初秋雨:落的时候觉得打乱了一切,可雨歇后回头看,不过是给走过的路,添了几分值得回味的湿润。
此刻雨已经停了。夕阳从云缝里漏出来,给湿漉漉的梧桐叶镀上一层金边,连街边的水洼,都倒映着五彩的霞光,如梦似幻。我轻轻拍去衣角的水珠,步伐轻快地往回走,秋风拂过发梢,带来丝丝舒爽,先前的烦闷早已消散不见。没有刻意追寻什么和解,只是忽然明白:所谓与自己和解,从不是强迫自己忘却伤痛,而是在一次次“回首萧瑟处”的回望中,看见那些秋雨没有将我们击垮,反而滋养了我们的内心;是在与自己的漫长周旋里,学会包容与释怀,就像苏轼那样,无论外界风雨如何,都能守住内心的安宁与淡然。
归途中,街边飘来烤栗子的甜香,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天空澄澈如洗,我的内心也一片宁静。原来,人生最美的归途,不是抵达某个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在岁月的旅程中,无论晴雨,都能与自己温暖相伴,在初秋的雨意里,感受生活的温柔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