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回复: 0

毫米之间的守护:“轨道医生”的深夜匠心

发表于 2025-8-31 07:44: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深夜11点,深圳地铁13号线最后一班列车缓缓驶入车辆段,城市的喧嚣逐渐褪去。当零点来临,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深圳地铁13号线维保项目部亮起灯火——一群“轨道医生”的“夜间诊疗”开始了。

深圳地铁13号线一期南段于2024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串联起深圳湾口岸至高新中站等7个核心站点。作为维保主力,项目部承担着变电、接触网、通信、轨道、土建、风水电(含建筑装修)、安防、消防、信号等9大系统的维护保障工作。

“道尺、支距尺、扳手、手锤……”作业前,组员余承岷正对照清单认真清点工具。从大型机具到小小的轨距块、调整片,每一件都要经过“进场、作业、出清”三个环节的反复确认——这是团队始终坚守的安全铁律。

“轨距偏差-2mm。需调整至标准值0mm,误差控制在±0.5mm范围内。”在进行轨距精调作业时,老师傅王平弯着腰,眼睛紧盯着道尺刻度,向身旁的年轻组员余承岷、李文涛下达指令。在列车停运后的“天窗期”,他们对道岔、钢轨、螺栓等关键部位进行毫米级的精细调整,确保乘客的安全通行。

井然有序的工作背后,涌动着技术传承的暖流。拥有三十多年轨道维保经验的王平是团队里的“定海神针”。他亲手培养的余承岷、李文涛等年轻人,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在给叉心做“B超”——染料渗透探伤环节,余承岷的操作已行云流水。捕捉染料渗透后蛛丝马迹的裂纹,关乎着千万乘客的安全。“喷涂后要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细微痕迹。”王师傅的目光追随着徒弟沉稳的身影,欣慰地说:“年轻人上手快,现在比我这老师傅还利索。”那份对安全的敬畏、对精度的执着,已如呼吸般融入新一代的血脉。从指尖的精准传递,到心底的匠魂共鸣,师徒们共同书写着“老带新”最动人的篇章。

轨道维保是一项“隐匿无形”的工作——乘客越是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就说明维保工作越出色。然而背后的付出,却充满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细与繁杂。

“轨距水平必须丝毫不差!”余承岷和李文涛手持道尺,在昏暗的隧道中逐点测量。每检测一个点位,他们都要俯身仔细读取数据,确保每处轨距测量误差严格控制在≤0.5mm范围内——相当于三张A4纸的厚度。

在检查一处道岔时,团队发现曲尖轨顶铁离缝2mm,通过夹插片的方式将其调整为0.5mm。这一微调让重达数十吨的列车过岔时平稳顺滑,乘客甚至感觉不到丝毫晃动。这些以毫米为单位的调整,正是地铁平稳运行的“隐形密码”。

深圳地铁13号线一期南段开通以来,维保团队采用“预防性维护”模式,通过定期磨耗测量、染料探伤等手段,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每调整1mm,就能避免次日数万乘客的颠簸。”王平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成就感所在。”

作业结束时,李文涛打着手电进行“地毯式”排查,确保没有一颗螺丝遗漏,做到“工具物料零遗漏”。

凌晨4点,隧道再度恢复寂静,王平收起检测仪,和团队成员们悄然离开。当早高峰的人流涌向站台,列车平稳穿梭,乘客享受舒适出行时,便是对这群夜行者最好的回报。(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窦菲涛 通讯员 毕凡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