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9|回复: 0

在词语的肌理中,藏着文明的脉动 ——读《中国人应知道的人文知识》

发表于 昨天 08: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魏咏柏

00.jpg

案头那本《中国人应知道的人文知识》,封面被我用指甲无意间划了好几道——它总让我走神,一走神就忍不住摩挲纸张。说来也怪,这本书不像别的书那样“板着脸”,而是会“咬人”。不是真咬,是冷不丁用一个词拽你一下,把你从眼前丢进千年前的某个月夜。

昨晚翻看到“风马牛不相及”这句话,指尖刚按在“风”字上,眼前就恍惚了——哪还见得着整齐排列的宋体字?倒像是看见春秋时的齐楚两军隔着淮河互相瞪眼,战马的响鼻喷出白气,风把鬃毛吹得一团乱。你说这“风”,是吹向齐还是吹向楚?郑一在书里没写这个,可他用三行字就把那阵远古的风塞进我手里。

“青梅竹马”这四个字更绝。小时候奶奶总说隔壁阿英跟我算青梅竹马,我光知道脸红,哪晓得自己正踩着李白千年前铺好的石子路?《长干行》里那个绕床弄青梅的小姑娘,怕也没想到自己一转身就成了后世所有两小无猜的模板。如今再听人说这词,舌尖竟泛起点青梅的微酸,甜也是有的——像是被盛唐月光浸渍过的那种甜腻。你说,咱们脱口而出的话里,藏了多少自己都不知道的时光?

词语最狡猾了,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抛绣球选夫婿”听起来多浪漫啊,戏文里总这么演:小姐站在彩楼上,底下挤满仰头的男人,绣球一抛,良缘天定。可郑一轻轻一句就戳破了这场梦:“古代的闺阁女子,哪有机会这样择婿?”合上书一想,我奶奶那辈人结婚前连对方长什么样都不清楚,全凭媒人一张嘴、红纸上一行八字。绣球,那是文人编出来哄自己开心的。真正的历史从来不爱华丽亮相,它猫在词语的褶缝里,得用手指慢慢捻,才透得出一点真实气味。

顺着词往下摸,竟摸出宗族姓氏里的大乾坤。

“伯仲叔季”哪只是排行?分明是一套天然的社会座次。刘邦原名刘季,说白了就是“刘家老四”。可就是这个“季”字,像根线头似的,轻轻一扯,拉出整条他从沛县无赖到开国皇帝的路。我想起村里人至今还喊“老张家的大娃”“李家三小子”,嘴上随便,里子却还是两千年前那套长幼尊卑。

“姓”与“氏”更有意思。母系社会“姓”从女出,不是图方便,是把“我从哪里来”直接烙进血脉。奶奶姓朱,她说祖上是“江上打鱼的”。一个姓氏就是一艘船,摇摇晃晃地载着十几代人的脚印。郑一写“姓是母系的根,氏是父系的枝”时,我好像看见无数个姓名模糊的女人站在水边,她们的身影倒映在河面上,一直流到我眼前。

读到民俗篇,眼眶不知不觉就湿了。

红盖头为什么是红的?书上写“辟邪,防新娘子见凶煞”,可我堂姐出嫁时,我妈偷偷往盖头里塞了把花生和红枣,嘟囔着“红火点儿,日子才热乎”。清明插柳,老人说辟邪,书里讲是纪念介子推。你看,一根柳条上能同时挂着两种怀念,一种交给鬼神,一种留给活人。

神话最让我睡不着。嫦娥奔月哪是什么浪漫童话?分明是人类最早关于“孤独”的注脚。如今我看月亮,总觉得上头不只有嫦娥,还有每一个曾经想逃、最终却选择留下的我们自己。后羿射日也不是简单的英雄叙事,那是先民对着太阳吼出“我不服”。这种倔,到现在还活在我老家那些抗旱老人的皱纹里。

合上书已是半夜,窗外的路灯依旧亮着。我发现“灯”这个字真妙——左边是“火”,右边是“丁”。是不是造字的人早就晓得,灯火亮起的地方,人就聚得拢、活得下去?

所以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词,那只是交流工具吗?它们是文明的毛细血管,每一缕温度都是祖先活过、爱过、挣扎过的证据。郑一没想教我们什么大道理,他只是悄悄推开一扇门,让我们看见每个最平凡的词背后,都站着无数个曾经像我们一样吃饭、叹息、做梦的普通人。

读书或许就是这样: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在某个最寻常的词语里,忽然找到千百年来的自己。那些藏在文字肌理中的,从来不只是知识,更是一整个文明的心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