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张丽

【平台活动】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发表于 2025-9-10 17:27:55 | 查看全部
三尺讲台献芳华,四季耕耘育桃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10 17:28:44 | 查看全部
人生得遇良师,春风化雨,人生至幸!惟愿健康与幸福伴您年年岁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10 17:29:29 | 查看全部
人生得遇良师,春风化雨,人生至幸!感恩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10 17:30:17 | 查看全部
人生得遇良师,春风化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10 18:27:04 | 查看全部
谢谢各位老师参与活动
祝您
万事如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11 13:16:19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一次家访改变了我的命运

本帖最后由 李树坤 于 2025-9-11 13:22 编辑

如果没有1982秋天开学后的老师那次家访,我的人生之路便会改写,也不会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我已经离开学校3天。傍晚,我下地干农活回到家,腿刚迈进门,便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他这么小就不上学了,很可惜啊,他学习成绩很好,在班里列前几名。你好好考虑一下,如果是为了费用,我们可以共同想办法……”说到这里时,我进了屋,看到是高老师在与母亲谈话,母亲在抹着眼泪。看到我进屋,高老师又给讲了些学好知识的好处,讲了些名人的曲折故事。老师走后,母亲说,地里的农活你不用管了,你只管念好书就行,你老师说得对,你现在还小,一定不要荒废了学业。后来,我也想通了,便背起书包重新进了校门。
后来,我也想通了,便背起书包重新走进了校园。我在学校里刻苦学习,一直保持优秀成绩。终于,在19907月,收到了省内一所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毕业后分配到县城一所高中,像我的老师一样,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22 21:30:36 | 查看全部
我跟着陈师傅学木雕的第三年,总觉得自己 “开窍” 了,雕什么都追求 “快” 和 “像”。有次赶一批花鸟摆件的订单,我花了两天就雕完了一只牡丹鸟,翅膀的羽毛层次分明,自己看着都得意。
陈师傅拿过摆件,没说话,只是用指腹一遍遍摩挲鸟的头顶。“你摸摸。” 他把摆件递回来。我一摸,才发现头顶的木料因为我急于下刀,有一道细微的裂痕,只是被漆料盖住了。“雕东西不是跟木料较劲,是跟它‘说话’。” 师傅搬来他的旧工具箱,拿出一块他年轻时雕废的木料 —— 那是只没完工的喜鹊,喙部歪了,但眼睛周围的绒毛却雕得根根透着暖意。“这料子当年有结,我硬要把喙雕得周正,结果裂了。后来我才懂,顺着结的纹路改改,让喜鹊像是‘含’着个果子,不也活了?”
那天下午,师傅陪着我把那只牡丹鸟拆了重雕。他没再教我新技法,只是在我急着下刀时,轻轻敲敲我的手腕:“别急,让木料告诉你,它想变成什么样。” 后来我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记得先把木料捧在手里捂一会儿,就像师傅当年教我的那样 —— 手艺里藏着的,从来不是技巧,是耐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22 21:31:57 | 查看全部
我刚入职那年,第一次讲《辛亥革命》,提前背了整整三天教案,从背景到意义,每个时间点都记得丝毫不差。可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学生迷茫的眼神,我越讲越慌,最后干脆照着教案念完了剩下的内容。
下课后,带我的李老师叫住我,没提课讲得好不好,反而问:“你知道我第一次讲这节课,学生问了我什么吗?” 我摇头。“有个学生问,秋瑾就义前写‘秋风秋雨愁煞人’,她到底在愁什么?” 李老师笑着说,“我当时也卡壳了,因为教案里没答案。”
后来她带我去了学校的图书馆,翻出一本老相册,里面有她当年去绍兴秋瑾故居拍的照片:“你看这张,秋瑾住过的房间里,墙上贴着她教女学生识字的板书痕迹。她愁的不是自己死,是怕这天下的女子、这苦难的国家,还醒不过来。” 李老师指着我的教案:“这些文字是‘骨’,但要让历史‘活’过来,得给它填上‘肉’—— 是秋瑾的愁,是孙中山的奔波,是普通人在时代里的挣扎。”
第二周我再讲这节课,没再念教案,而是从那首诗讲起。当有学生问 “那后来有人懂她的愁吗” 时,我忽然懂了李老师的话:好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是让学生看见文字背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22 21:34:48 | 查看全部
我医专毕业后曾在医院的儿科实习,因为怕打针、怕孩子哭,每次配药都手抖。带我的张老师是科室里的 “定海神针”,再哭闹的孩子到她手里都能安静下来。我总盼着她能 “手把手” 教我,可她只是让我在旁边看。
有天来了个发烧的小男孩,哭得直蹬腿,家长也急得掉眼泪。张老师突然把针递给我:“你来。” 我吓得脸都白了,手不停地抖,根本扎不进去。孩子哭得更凶了,家长也忍不住抱怨:“你行不行啊?” 我眼圈一红,差点把针扔了。
张老师没替我解围,反而蹲下来跟小男孩说:“你看姐姐的手,是不是在发抖呀?她第一次给这么勇敢的小朋友打针,有点紧张呢。你能不能当她的小勇士,帮她加加油?” 小男孩愣了愣,居然真的点点头,小声说:“姐姐加油。” 张老师扶着我的手腕,声音很轻:“别怕,你不是在扎针,是在把药送到病毒手里。看着血管,慢慢来。” 那一次,针居然顺利扎进去了。
后来张老师跟我说:“我不能一直扶着你的手,就像你不能一直怕犯错。孩子的眼睛最干净,你慌不慌,他们比谁都清楚。但他们也最善良,愿意给你机会。” 现在我也成了带教老师,每次看着实习生手抖,我都会想起那个小男孩的 “姐姐加油”—— 原来勇气从来不是天生的,是有人愿意给你托底,也有人愿意给你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22 21:37:08 | 查看全部

师傅如暗夜中的灯塔,在我困顿于未知时为我锚定方向,用经验与耐心铺就了我从懵懂到笃定的第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