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开创性成就,“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8月28日,海南昌江核电项目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二期工程的稳压器电加热器功能测试。该工程3号机组现在已经全面进入热态性能试验阶段。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项目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开工建设的首个大型压水堆核电项目,也是当前海南省最大的能源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年输送清洁电量将超过180亿千瓦时。 
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采用的是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是中国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扛得住17级台风、9级地震,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震:“‘十四五’期间华龙一号作为我国核电机组发展的主力堆型,进入了批量化建设阶段,多个重大工程在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沿海省份密集开工,形成了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共核准建设46台核电机组、装机5450万千瓦,运行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均增长约30%。 
除了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还有陆上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海上油气开发挺进“千米深海”,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超长风机叶片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能源生产的发展。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五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源消费增幅达到了“十三五”五年的1.5倍。全国人均年生活用电量突破1000千瓦时,比10年前翻了一番。而在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单月用电量更是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量总和。在这样的需求压力下,我国电力供应依然平稳有序,能源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面对需求增长,我国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全面提速,2024年全国发电量10万多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五分之一,保障了能源供应“量足价稳”。我国的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保持较高的能源自给率,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首先,保障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运行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较高的自给率能够有效抵御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外部冲击,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支撑了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者,增强国际竞争和话语权,能源自给能力的提升,减少对外的依存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能源生产的“基本盘”更加稳固,也体现在能源生产的“含绿量”不断提升。 在国家“沙戈荒”基地重点项目——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440余万块光伏板正在“全勤打卡”。这个新能源基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 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于2022年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势头良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稳定增长,建成规模达到了1.3亿千瓦,昔日的不毛之地变身“绿电海洋”。 
“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是我国绿色能源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五年是我国能源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绿水青山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不断迸发。“十四五”时期,我国风光发电规模从5.3亿千瓦发展到了16.8亿千瓦。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新增装机占全球一半以上。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五年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绿色能源的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逐绿前行”。目前,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是靠“风吹”“日晒”“水流”得来的。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含绿量”。 为了有效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一方面要筑牢量足、低碳的能源生产“基本盘”;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能源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在过去,我国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经常“发得出电,却难以输出去”,新能源发电的消纳是一大难题。这在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也有了解决方案,在“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建设之初,相关部门已经把消纳问题纳入规划。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一方面我们依托现有通道,组织百万千瓦级的‘沙戈荒’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通道,就是通过当地已有的电网,新能源发电主要在当地消纳。 李创军:“另一方面我们以新建通道外送消纳为主,统筹推进千万千瓦级的基地建设。” 如何把这些“沙戈荒”的绿色电能输送到几千公里外来消纳呢?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能源领域过去几十年面临的挑战,特高压直流输电是目前最成熟、最经济、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8月20日,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产送电。这条“十四五”期间新修的特高压线路,就像一条“电力高速路”,宁夏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生产的绿电只需要0.005秒,就可跨越上千公里,直通湖南。 “宁电入湘”工程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除了宁夏到湖南的特高压线路,今年6月,新疆哈密到重庆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投产送电。有了“西电东送”的畅捷通道,为进一步开发我国西部蕴藏量巨大的绿色能源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李创军:“总体来看,‘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已成为我国新能源建设的新阵地,生态修复治理的新模式,稳定新能源上游产业国内市场的基本盘,拉动投资、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创新示范应用的示范田,为保障能源供应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五年,我国能源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不仅有力带动了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也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除了“西电东送”,还有“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满足了东部地区40%的用能需求。 能源发展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强民生用电用油用气供应,着力打通难点堵点,居民用能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深化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50亿元,带动农网完成投资超8000亿元。农村电网平均供电可靠率超过99.9%。加大向边远地区延伸大电网力度,持续完善海岛等离网供电,努力打通民生用能“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电动汽车就有2个充电桩;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增长8倍以上,已覆盖全国98%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今年将基本实现“县县全覆盖”。老百姓用能更安心、更舒心。 “十四五”以来,中国能源行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中国正以坚实的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和日益提升的绿色含量,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也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下一步,我国将全力推动“十五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能源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