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带着学生在“红色建筑”调研中厚植情怀,在空间规划中展现人文创意,在社区改造中传递城市温情……在上海职业教育的版图上,有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汇聚了25名专业教师,规模不大、年纪很轻,却在光荣榜上留下深刻印记,获得上海市模范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等荣誉,它就是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人居环境与建筑设计学院。小团队释放大能量,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不断开拓创新,以“五育并举”为根、以“产教融合”为翼,构建起“一个产业学院+四个工作室+三个课程群”的三全育人大平台,为国家城乡建设事业培养了近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用心书写着服务城市建设发展的精彩华章。
思政引领育人:以情怀护成长、以初心筑根基
景观设计图赏心悦目,公共设施改造图别出心裁,漫步学院的教学楼长廊,展陈着一幅幅学生习作和获奖作品,也记录着学院一路走来的荣耀时刻。“以前很多本科院校学建筑要学五年,在济光是三年,这意味着教师们要有更多耐心和爱心,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研究学生易懂、实用、感兴趣的角度,引导他们专业学习。”人居学院院长岳华是同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邢同和教授。
“职业教育如何践行立德树人,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岳华认为,面对高职学子更要因材施教,各种维度去深度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美术、歌唱、舞蹈、体育、志愿服务,我们每年都会围绕德、智、体、美、劳评选五育标兵,帮助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价值观端正’的社会有用之才。让每个人都能在擅长的领域里闪闪发光。”
翻开一张张“红色地图”“绿色地图”等特色项目,不难发现学院教师团队的良苦用心。他们将思政元素融入建筑课程教学,润物无声。教师们带领学生梳理上海红色建筑资源并与1号地铁线进行串联、寻访打卡;围绕绿色生态建筑,与学生一起绘制“绿色地图”探索实践。岳华开展了多年的《建筑设计入门》课,通过引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建筑叙事,带领学生重温红色历史,获评上海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核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教师们经常带着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去服务城市更新,参与社区景观、微环境的更新改造,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人居学院与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淡水社区、宝山区梅林社区、香逸湾社区等社区都开展了合作,还将梅林社区活动室改造、香逸湾社区“宝宝屋”改造、崇明东滩社区治理等实践纳入课程教学。
竞赛成果是育人质量的生动注脚。学生第一次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建筑设计技能竞赛就凭借“外卖小哥之家”主题作品,在与一众知名院校的角逐中斩获三等奖,如一匹黑马,引起主办方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的关注。此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候鸟观测站”项目斩获国赛一等奖,关注儿童出行体验的“一米视角的温度”以及“光影叙事中的诗意栖息”“宠物友好地图”等设计作品频频获奖,展现出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破局:以需求定方向、以协同育人才
“教师资源有限,我们希望探索更集约、开放共享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与育人质量。”围绕上海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岳华介绍,人居学院构建起“一个产业学院+四个工作室+三个课程群”的三全育人大平台。课程思政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党建双带头人工作室、上海市建筑设计名师工作室等4个育人工作室各显其能。而课程群的建设是资源整合的关键,学院以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智慧城市管理技术四大专业为核心,打造“设计基础与美育”“建造技术”“数字设计”三大共享课程群,打破专业壁垒。例如,绿色建筑技术、人工智能设计等课程模块面向全学院开放,学生既能专攻建筑设计,也能兼修景观规划、数字运维课程,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开启更多的职业可能性。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同频共振。面对建筑行业从“规模扩张”到“提质更新”的转型,在校领导的指导支持下,人居学院育人团队勇拓新路,一系列敏锐的专业调整和设置,彰显了职业教育紧跟行业转型的决心。学院早在2018年就布局数字领域,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19年第一届招生仅20余人,今年录取了360余人。“今年我们又新开一个专业——智慧城市管理技术专业,聚焦空间改造更新、数智运维、社会活动策划三大专业板块,力求培养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急需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岳华欣慰道。
面对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项目,老旧社区面临空间环境的改造更新,涉及节能技术、外墙改造等很多绿色技术应用,设施的适老化、适儿化设计,以及党群资源、物业管理的数字化。“我们主动对接了很多社区,了解收集样本和需求。请来知名高校社会学专家一起研讨专业课程设计。”与此同时,学院还率先创新探索新型育人模式,以党建引领加强“行、企、校、地”多方人才联育,学院的“双负责人制”,让每个专业、每门核心课程均配备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将上海华建集团、上海市建科院等领军企业的真实案例、前沿技术引入课堂,让职业教育对接真实场景。
创新改革先行:以服务显担当、以使命向未来
“学生的出路好了,才是最大的底气。”学院与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等合作推出“树苗计划”(领军企业人才储备计划),自2017年实施以来,已输送近400名学生进入华建集团、同济设计等领军企业。每年约有三分之一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还有很多回到原籍成为相关建筑领域骨干。学院的发展也得到行业与社会的认可,学院与上海市建科院共建的绿色建筑实训中心,获美国LEED铂金级认证;配套的《绿色建筑入门》课程成为上海市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学院牵头国家高职本科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受邀加入长三角高等院校联盟(建筑设计类),成为上海市总工会“教书育人基地”。
学院一直努力打造由专家大师领衔、行业协会指导、领军企业融合、兄弟院校互鉴的开放型格局。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人居学院联合行业协会、领军企业及高校专家共建的“上海数字设计产业学院”,已成为产教融合的又一创新标杆。“它既是教育教学平台,也是行业培训与科普展示基地。已面向全国职教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据介绍,学院还积极助力职教出海,深度参与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建筑项目实践,为当地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培训,与当地高校合作举办数字设计国际工作坊,助力上海职教经验“走出去”。
“他们是一支思想觉悟高、有职教情怀、年轻、团结的集体。”学校副校长、工会主席王云飞这样评价,这支小而精的团队,成员大多毕业于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兼具“名校基因”与“实践底蕴”。虽肩挑繁忙的教学任务,人居学院的教职工仍践行“开心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积极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以增强凝聚力、激发创新力。大家坚信“只有身体强健了,人的思想、精神才会更有力量”。
同时,学校、学院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申报国家项目,支持教师深造发展。目前,团队拥有1名上海市东方英才、2名上海市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6名晨光学者,获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建成10门市级精品课程。王云飞表示,面向未来,人居学院将坚持党建引领,继续紧跟城市更新、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紧跟行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将初心写在育人实践中,把使命落在行业服务里。文/赵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