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中铁上投青岛市地铁8号线工程PPP项目(B2包)中铁一局轨道工区项目部闫家山站铺轨基地,晨光初现时,总能看到一个身着反光背心、手持轨距尺的身影俯身细查轨距,他便是以毫米级精度丈量城市脉络的“地下工匠”——综合机械班组长龙万宝。
面对南段施工的复杂挑战,28.423公里的铺轨任务涵盖多种道床形式,叠加恶劣环境与紧张工期,龙万宝以独创的“三步校准法”破局:全站仪精准定位基准点,轨道精调小车毫米级微调,人工复核确保误差不超过0.3毫米。2025年春分,闫家山站至南昌路北站区间100米轨道出现3毫米沉降,他带领团队在10℃低温中12次调整,最终将沉降量严格控制在0.3毫米内,一次性通过验收,监理赞叹其精度“比手表机芯更精细”。
传统“事后验收”模式导致整改成本高企,龙万宝提出创新方案:自主设计加工专用工装,在道床初凝前处理伸缩缝并及时取出。新举措推行后,初评阶段工程质量达A率从30%跃升至90%,工程品质实现质的飞跃。他主导的“小立法”民主管理将安全、质量、进度转化为量化积分,安全隐患发现、工艺改进建议均可加分,违规操作则扣分并影响绩效。2025年5月,他发现传统轨排吊装隐患,组织“头脑风暴”提出“分块吊装+智能监控”方案,单日铺轨量从150米提升至170米,事故率归零,该方案被纳入项目部标准化手册并在全公司推广。
“两进”工作法为项目注入红色动能,党员代表张耀波、管理干部梁宁与龙万宝班组协同攻坚,成立“轨道精调突击队”破解大坡度铺设难题。班组设立的“农民工维权服务站”协调技能培训,贵州农民工马超强感慨:“龙工不仅教技术,更教维权。”龙万宝团队已取得15项“五小”创新成果,累计节约成本30万元。其中,“移动自动化混凝土振捣机器人”正在申报专利。
针对扣件污染问题,木工赵世林研发的“防护鞋套”将污染率从30%降至5%以内,实现“零污染”目标。如今,龙万宝班组成为青岛地铁集团标杆,5名技术骨干崭露头角,2人走上管理岗位,荣获分公司级线路示范班组称号。站在即将贯通的隧道内,他身后的工人正进行最后的轨道精调,测量仪数字稳定在0.3毫米之间——这是匠人对城市的承诺,更是对“轨道通,家更近”信仰的坚守。(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王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