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何让“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多创者多得”真正落地?2024年,上海市宝山区总工会牵头首发《操作指引》《专项集体合同》,探索通过集体协商健全技能人才薪酬激励与职业发展机制。一年过去,首批试点企业的成效逐渐显现。 近日,记者走进中冶检测认证(上海)有限公司,从岗位体系的重塑到技能考证的热潮,从“传帮带”机制的推行到绿色低碳创新的实践,改革带来的“薪”动能正不断释放为一线活力。 技能定薪 岗位体系重塑 中冶检测上海公司是一家“年轻”的老公司。2022年由五家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组建,隶属中国五矿集团、中冶集团所属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属国内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领域的国有科技型企业。公司总经理杨珏回忆,重组后一个突出矛盾很快显现:五家单位的薪酬标准原样带入,同岗不同酬现象明显——最高与最低收入差距悬殊;而且即便拿得多的员工,也因“守着原岗位就有原待遇”而缺少积极性;拿得少的则普遍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差距和激励双双缺位,大家动力都不足。”杨珏说道。 2024年,在宝山区总工会、杨行镇总工会及中冶建研院的指导下,公司率先签订《岗位技能绩效等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建立以岗位等级、技能绩效为核心的薪酬体系。《岗位体系管理规定》《岗位体系与任职资格管理细则》相继出台,薪酬结构有了统一标准和晋升通道。 记者看到,新的薪酬体系强调“证书兑现”:员工取得专业证书,每月工资相应增加;针对紧缺证书,如“通风与空调检测”,设立3000元一次性奖励。公司还出台《职业证书奖励办法》,形成了明确、透明的激励机制。 一位青年检测员告诉记者:“以前大家收入差不多,干多干少差别不大。现在考一个证书就能立刻体现到工资里,我去年考取了两个新证书,月收入和绩效都有了提升。”企业测算,过去一年全员持证率超过86%,技能类收入占比已达60%,“技高者多得”的导向在一线逐步实现。 “赋能”绿色 集体协商激发创新力 低碳转型已成为检验检测行业的新赛道。“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只是企业战略,更是职工共同的舞台。”工会主席刘佩兰介绍,公司已将“绿色创新”条款写进《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成立上海(宝山)绿色低碳评估认证研究院,并在宝山区发改委的领导下以联盟理事长单位身份牵头宝山区绿色低碳发展联盟各项工作,开发与运维“绿链-建筑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绿地金创共建绿链-碳信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一线职工在绿建咨询与检测、绿色认证与评价、节能诊断、碳减排审定等领域积极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打造了多个绿色低碳职工创新工作室,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职工们在生物基建材、碳排放核算等新领域里,不仅能发挥专业所长,也能获得制度激励。正如刘佩兰所说:“这些工作既是助力宝山打造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和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央地合力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也为职工打开了成长的新通道。” 改革效应初显 打造“国家队”底气 过去一年,中冶检测上海公司建立起管理与专业双序列晋升体系:职工既可以选择在管理岗位逐级上升,也能在专业通道深耕技术。“传帮带”机制也被正式写入集体合同,师徒结对三年,徒弟考证成功,师徒双方均有奖励。实践一年,变化已逐渐显现:一方面,企业在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增长,部分业务量同比提升;另一方面,人才队伍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过去我们像专科医院,现在已是一家综合‘三甲医院’,能够为建构筑物全生命周期绿色及安全运维提供保障。”杨珏表示。中冶检测上海公司的业务范围已覆盖土木建筑工程、冶金工程、道路交通及桥梁工程等多个板块,正成为该领域的“国家队”。 作为宝山首批15家试点之一,中冶检测上海公司的实践只是缩影。区总工会表示,下一步将总结第一批试点经验,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推动更多企业复制推广,培育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为宝山“一地两区”建设和“北转型”发展注入动力。 (劳动报记者 王海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