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午,2025年首个全国科普月八桂科普大行动贺州活动暨“爱科学月”科普大行动启动仪式及主场活动在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四馆两中心”会议中心和钟山县科技馆隆重举行。贺州市总工会积极组织劳模工匠代表参与活动,以“科普+非遗+健康”“科技+产业”的创新形式,在活动现场呈现一场集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匠心展示于一体的精彩盛宴,掀起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非遗活化:指尖技艺里的“科学密码”
活动现场,市总工会设置的劳模工匠非遗传承科普体验特色展区格外引人注目。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瑶绣作品琳琅满目,从传统的“盘王印”“凤穿花”纹样到融入现代设计的文创丝巾、手包,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瑶族文化的智慧。“很多人以为瑶绣只是‘绣花样’,其实里面藏着不少科学原理。”广西工匠、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芳一边演示“挑花”技法,一边向群众讲解,“瑶绣的对称纹样符合几何美学,天然植物染料的提取工艺涉及植物学和化学知识,我们正尝试将现代纺织技术融入传统绣法,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不远处的“草龙工坊”同样热闹。贺州工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地瑶手工扎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初敏熟练地编织着草龙部件,旁边的展柜里陈列着他耗时3个月制作的微型草龙模型。“草龙是贺州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但它的扎制可离不开科学支撑。”陈初敏介绍,“从选材(需兼顾韧性与轻便)到龙身的结构力学(如何保证舞动时的稳固性),再到现代防腐处理技术的应用,每一步都融入了工匠对材料和工艺的科学探索。”他现场演示的“快速扎编”技巧,更让参加活动的市民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与现代效率的巧妙结合。
健康科普:指尖温度里的“民生科学”
“睡眠不好可以按头顶的‘百会’穴和手侧的‘神门’穴”在市总工会的另一处展区,贺州工匠、贺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教师,高级保健按摩师、主治康复医师李柱乐在活动现场演示“穴位治疗”手法。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多年教学和临床工作经验的职业教师,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李柱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按摩体系。 “职工的健康是工会最关心的民生事。”李柱乐说,“科普不仅要讲‘高大上’的科技,更要讲‘接地气’的生活科学。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更多人学会用科学方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智造引领:产业前沿中的“创新之光”
“一片薄如蝉翼的电极箔,能让手机电池容量提升30%。”在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全国劳动模范、广西贺州市桂东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蔡小宇以“匠心筑梦 科创未来”为主题,为800余名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勇毅创新·追梦‘铝’途”的精彩宣讲。作为电极箔领域的专家,蔡小宇生动讲解了“腐蚀箔”“化成箔”的生产工艺,以及这项技术在新能源、5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他结合自身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电极箔领域高级工程师的29年经历,分享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的实践经历,生动诠释了科学精神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价值。
“很多人觉得‘科普’离产业工人很远,但其实我们每天操作的机器、研发的工艺,都是科学知识的转化成果。”蔡小宇的话引发共鸣,“希望今天的展示能让大家看到,‘爱科学’不是口号,而是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以科普聚合力,以匠心筑未来
“本次活动中,市总工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将工匠劳模的‘专业特长’转化为‘科普资源’,就是想让科普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市总工会负责人表示,“从非遗技艺里的文化科学,到产业一线的创新科技,从健康生活的实用知识到匠心传承的精神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场活动,让更多的人在‘看、学、做’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更在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下,激发创新创造的热情。”
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号角已经吹响。贺州市总工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打造“科普+工会”特色品牌,通过职工课堂、技能竞赛、劳模工匠讲堂等形式,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融入日常,让科学精神浸润职工心田,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贺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科普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 记者庞慧敏 通讯员任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