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两产业工会联手组建产业链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企业增强发展的第一动力
本报记者 王汉民
本报通讯员 尹向群
过去在许多企业,单一的创新工作室存在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分散现象,特别是面对复杂技术难题时,受限于专业领域或经验不足,难以独立攻克。同时,创新人才缺乏系统培训和跨界交流机会,部分创新成果因缺乏推广渠道或跨行业对接机制,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24年6月,省国防机械电子工会联合省冶金工会成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山东省冶金机械行业产业链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1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 “联合攻关+联合创新+联合培养”模式,共同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整合资源共享,破解创新瓶颈
产业链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后,推动跨企业、跨行业等不同领域工作室组建攻关小组展开深度合作,每月召开例会,围绕生产领域关键技术、行业难题与联合课题展开联合攻关,制定战略规划,随时跟进项目进度、问题协调。现场研讨解决方案,同步搭建材料性能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全链条技术协同,加速成果转化和应用,成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在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履带底盘分公司节套车间内,针对工程机械用销套传统工艺均采用20CrMnTi材料渗碳处理,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的难题,经过6个月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从炼钢工艺优化到材料性能测试,均成功实现技术突破。目前,产品已完成中式熔炼及轧制,正在工艺试验中。这是山推股份与山钢集团特钢厂联合成立创新工作室攻关小组,开展免渗碳材料研究及应用的研究成果,预计今年12月实现新材料量产,项目创效可达2000万元。“这得益于创新工作室联盟的协同攻关”,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推股份精益制造部高级工艺师霍厚志说。
青岛北海造船厂积极协助山钢集团降低余量板比例,双方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对接优化板尺设计,船厂在舾装、工装钢板采购时予以消耗。经过共同努力,余材量降低6%,使山钢年节约钢材3800吨,年降低成本1900万元。
拓宽创新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今年以来,省国防机械电子工会分别在济南、威海、烟台、济宁等地举办“劳模工匠示范宣讲”“劳模工匠助企行”等系列活动。参与活动的劳模工匠技能人才,围绕技术难题、技能传承、工艺改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探讨,毫无保留地交流与分享经验。
山钢集团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分享的打造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揭榜挂帅三个平台,以及“超级自由人”培养模式的经验,为山推股份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山推股份则将产品制造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工艺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实践经验分享给山钢集团,并建立互派技能人员深度交流机制,开展“沉浸式”交流,双方相互学习借鉴,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据统计,联盟成立1年多来,省国防机械电子工会先后推动4家企业的20个创新工作室成立10个攻坚小组,涵盖新材料应用、智能制造技术、绿色生产工艺等前沿领域;组织跨行业的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和联合攻关活动41次。另外,开展“送技能下基层进车间”活动30次,培训职工1万人次;通过举办创新联盟骨干成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和职工讲堂等形式,全面提高系统内职工的技能水平。
聚力共育匠才,激活创新动能
两家省产业工会注重强化创新工作室的育人功能,推动企业双方建立跨工作室导师库和实训机制,开展工匠讲堂、导师带徒、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技术人员在参与项目攻关过程中学习先进工艺与研发技术。如今,山东省冶金机械行业产业链创新工作室联盟已成为青年员工成长的重要平台,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资源互补—人才成长—成果涌现”的良性循环。
在“免渗碳新材料课题”联合技术攻关中,由山推机械制造领域的技术骨干和山钢经验丰富的炼钢专家分别担任导师,指导年轻技术人员参与项目研究,实现了技能传承和工匠精神弘扬,
省国防机械电子工会主席吴兴波表示,他们将会同省冶金工会推动更多我省冶金、机械行业上下游企业加入产业链创新工作室联盟,实现“抱团增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双向奔赴”的新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