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2|回复: 0

中元节与文学名家笔下的思念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草地兔 于 2025-9-6 12:35 编辑

111.jpg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又称“七月半”、“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通过祭祖、放河灯、焚纸锭等习俗,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这个节日融合了道教中元赦罪、佛教盂兰盆会以及儒家孝道文化,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祖大节。

中元节的核心是“敬祖尽孝”,它让我们在繁忙生活中停下来,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铭记家族血脉的传承。许多文学名家都曾以中元节为背景,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将个人情感与节日的氛围巧妙融合。



1. 纳兰性德与《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纳兰性德(纳兰容若)是清代著名词人,他的词风哀婉深情,多写离别相思与个人愁绪。其妻卢氏早逝,令他深受打击,许多悼亡之作都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原文: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 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 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赏析: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于中元夜为悼念亡妻卢氏所作。词中“手写香台金字经”体现象了其对宗教仪式的参与,“惟愿结来生”则直白地表达了对来世再续前缘的渴望。“莲花漏转,杨枝露滴”借用佛教意象(莲花漏是一种计时工具,杨枝则象征观音菩萨的净瓶杨柳枝),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佛祖的恩泽,希望能鉴证他的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借用了荀奉倩(三国时人)因妻病逝而哀伤至死的典故,比喻自己如同荀奉倩一般因丧妻而神伤。“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以景结情,用西风的冷漠无情反衬人的深情,荷灯漂浮于萍水之上,更显孤寂凄凉,表达了词人无尽的孤独与哀思。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 纳兰性德另有一首《月上海棠·中元塞外》,也是在中元时节感怀之作:


原头野火烧残碣。叹英魂、才魄暗销歇。终古江山,问东风、几番凉热。惊心事,又到中元时节。 凄凉况是愁中别。枉沉吟、千里共明月。露冷鸳鸯,最难忘、满地荷叶。青鸾杳,碧天云海音绝。


此词上片凭吊古战场,感慨历史兴亡与生命渺小,下片则抒发了在中元节时的离别之愁和音书断绝的思念之苦。


2. 庞垲与《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庞垲是清代诗人,他的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中元节夜晚的民间景象。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原文: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中元节的夜景。“万树凉生霜气清”写出了初秋夜间的微凉与清爽。“中元月上九衢明”点明节日和时间的同时,也展现了月光照耀下街道的明亮。 后两句“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则生动刻画了儿童手持荷叶灯(荷花灯)嬉戏玩耍的场景,万千灯火散落在城中,犹如银花绽放,巧妙地将中元节祭鬼的肃穆与孩童的活泼形成对比,展现了节日的另一面。


3. 李郢与《中元夜》


李郢是唐代诗人,他的诗多写景状物,风格老练沉郁。


《中元夜》 原文: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赏析: 此诗描绘了江南水寺中元夜的繁华景象。诗中“金粟”(形容灯烛繁多如金粟,或指桂花)、“红烛”、“翠鬟”、“香飘彩殿”等词,极力渲染了寺庙法会的盛大、华丽与人群的踊跃。“露绕轻衣”暗示了夜深露重。 然而在热闹之后,“湘水夜空巫峡远”一句拓开空间,意境悠远,尾句“不知归路欲如何”则隐隐流露出迷茫怅惘之情,或许是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也契合了中元节对亡魂“归路”的关怀。



图文来源于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