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9月6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0 | 查看全部

9月5日,湖南省2025年建筑工程“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暨装配式、智能建造现场观摩交流会活动在中建五局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一标段项目举行。

项目大力实施绿色建造,采用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团队研发的开槽型叠合板新技术,拼缝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应用预制楼梯、ALC墙板等预制构件,提升装配率达50%,有效优化施工周期的同时实现建设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为湖南省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项目以“BIM+AI+物联网”为核心,应用自主研发的柔性智能建造平台,对项目设计、采购、生产、施工、运维等各阶段全要素进行数字化整合,高效赋能工程项目建造全过程管理。

联动数字孪生,建设全流程可视可控。项目基于“中建必倍思”进行BIM模型转换,形成高保真三维虚拟样板,提前30天预演施工方案,提前发现并解决碰撞问题189处,返工率降低35%。

机器人“工匠”颠覆传统工艺。项目投入钢筋绑扎机器人、激光整平机器人、履带抹平机器人、ALC条板机器人等6种建筑机器人,覆盖钢筋、混凝土、二次结构施工、装饰等工序,施工效率提升30%、安全风险降低25%。

在智能建造展区,项目还展示了AI助力三维群塔防碰撞系统、智能安全帽等“黑科技”应用,大大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0 | 查看全部

近日,由中铁九局承建的杭州地铁18号线一期工程乔司车辆基地西区运用库D2地块顺利通过五方责任主体单位验收移交,为后续地铁TOD盖体施工创造了条件。

乔司车辆基地D2区域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预应力管桩1071根、水泥搅拌桩724根及土方填筑1.3万立方米。项目自开工以来就一直被土源紧张问题所困扰,曾一度出现无土可用的局面,最终在项目全员及业主单位、属地街道多方协调下,土源紧张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据悉,此次运用库D2区域的顺利移交,不仅是关键节点的重大突破,更为后续杭州地铁18号线2027年通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全体人员将继续秉持工匠精神与高效作风,在后续工程建设中再接再厉,确保项目如期高质量交付,为杭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于海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1 | 查看全部

近日,由中建一局承建的苏州中广核热工研究院研发中心项目全面冲出正负零,正式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实验和研发基地。

项目部贯彻落实精益建造理念,依据快速建造体系,将地下室整体划分为3个施工段,“早穿插、快流水”合理组织工序穿插作业,确保材料调度“零延误”、工序衔接“零缝隙”。在地下室最后一块顶板浇筑作业中,采用高效倒班模式,连续26小时浇筑作业不间断,完成18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任务。为后续实验楼立体交叉作业,提供强有力保障与支撑。

项目负责人李圆介绍,为突破支撑拆除这一重难点,项目前期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团队经过计算,确认按底板分块完成时间优化拆撑顺序,配置6台静力绳锯切割机同步作业,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现场共设置监测点79个,实施24小时数据监测,将单日结构变形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12天完成总量390立方米的混凝土支撑拆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节约关键工序工期18天,以技术赋能项目高质量履约。

据悉,中建一局苏州中广核热工研究院研发中心项目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殿路北,金业街西,总建筑面积约4.9万平方米,由1栋4层实验楼、1栋4层厂房、1栋3层厂房及附属建筑组成。建成后将为核电及其他清洁能源行业提供集试验、检测、计算、分析验证、咨询等于一体的后台实验支撑和成果转化平台。(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洪涛 通讯员 崔娜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1 | 查看全部

9月3日,中铁十局承建的兰新铁路嘉峪关站改造项目旅客地道正式投用,标志着该站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为西北铁路枢纽服务升级按下“加速键”。

嘉峪关站是兰新铁路核心枢纽、甘肃河西地区最大的客货运编组站,近年来客货运压力激增,原进出口共用的一个旅客地道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新建旅客地道工程净宽8.4米、净高3.7米,是该项目的重点控制性工程。

项目团队秉持“安全为先、质量为本”的原则。前期联合业主、监理等多方制定方案;针对管线密集问题,排查后迁改或保护,禁用大型机械,采用“人工探挖+槽钢防护”保障既有设备安全;基坑施工采用“人工挖孔桩+挂网喷射混凝土”工艺,严控开挖厚度,实时监测边坡沉降;同时联动多单位签订安全协议,落实“四员一长”“网格化管理”等制度,安排专人盯控现场,实现施工与铁路运营双安全。

新建旅客地道大幅改善了旅客进出站体验,为嘉峪关站未来客运量的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嘉峪关站改造工程完工后,将进一步优化站场布局、提升旅客服务能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李波 胡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1 | 查看全部

“一会我们要对桥槽盖板进行绑扎,大家要做好防护,上桥后迅速开展作业。”9月2日16时左右,在全长730米的敦煌铁路小柴旦立交特大桥下,青藏集团公司西宁通信段大柴旦通信综合工区的5名通信工整齐列队,工长格日加在强调作业注意事项。

高原耀眼的阳光下,不远处的翡翠湖色彩斑斓,犹如大地的调色板。大柴旦通信综合工区现有22名职工,来自辽宁、山西、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平均年龄只有25岁,担负着管内143公里高原铁路线上44座桥梁、32个通信机房、2条光缆通道设备的日常维护任务。

受列车晃动和风霜雨雪影响,桥槽盖板会出现边角翘起、扎带松动及破损现象,职工们每月要对这些桥槽盖板逐一检查绑扎。当天,职工们利用120分钟“天窗”时间,对大桥两侧的桥槽盖板进行维护整治,确保大桥上的通信光缆安全畅通。

16时30分,“天窗”命令下达,在格日加的带领下,大家一字穿过检查通道,踏上一段40厘米宽的台阶,迅速走上路基,开始检查大桥两侧护栏外的桥槽盖板。大桥最高处距离地面约30米,相当于10层楼,从桥上向下看,坑坑洼洼的地面、稀稀落落的植物,令人头晕目眩。

“我第一次上桥作业的时候,根本不敢往下看,双腿不由自主地哆嗦。”青工王耀启对自己的第一次上桥经历记忆犹新。如今,他早已克服恐高,上桥下桥绑扎盖板都很麻利。

检查中,格日加发现有一处盖板破损,他将防护安全带稳稳固定在防护栏杆上,将胳膊伸出护栏,用扳手拧开护栏外的盖板固定螺栓,拆下破损的槽道盖板。拆卸完毕,又顺着凹槽,将新盖板四角稳稳卡进,拧紧四角固定螺栓。王耀启迅速拿出随身携带的不锈钢扎带,将扎带一端环绕桥槽盖板半圈,另一端穿过半圈,反向绕过盖板,打出一个完美牢固的“十字”结。

17时40分,护栏外的桥槽盖板绑扎结束,职工们原路返回,沿着钢轨开始检查桥面两侧盖板。“握紧扳手,每个固定点都要拧紧,不然刮风或火车气流都有可能导致盖板破损、卷边,发生砸伤光电缆以及侵线的危险。”格日加大声提醒。

“一个盖板约为3米,桥梁两侧总共有480个桥架盖板,小柴旦地区风大,有时候能把小石子吹到桥面上砸穿盖板,基本上每月都要更换破损的盖板。”格日加介绍说,四季奔波中,职工们用汗水守护着大桥光缆的安全稳定。

傍晚时分,职工们驱车踏上返程路上,夕阳染红天际,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从小柴旦立交特大桥上飞速驶过。(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赵风斌 周安然 孙万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