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解燃眉之急也除后顾之忧(纵横)
杨 博《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8日 第 05 版)
一段时间以来,中央社会工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持续推进骑手友好场景建设,在停车、用餐、技能提升等领域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提供便利。 当前,我国外卖骑手人数已超1000万。有人把骑手工作比作“铁人三项”,“四季无休、三餐不定”是生活日常,无论风吹日晒总是奔跑在路上,难得停下来喘口气、歇一歇。工作中,不少骑手都曾碰到这样的问题:没有专门的电动车道,有时被迫与汽车混行;送餐进小区,门卫不让进;送货、上厕所时,找不到电动车临停位。 骑手工作生活的难题,也是城市治理的考题。只要加大投入力度、善于整合资源,就能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案。在人行天桥增设坡道,合理增设电动车道,规划专属停车区,设置道路交通指引并完善楼层信息,更好解决行车难、停车难;设置专用外卖取餐柜,破解小区或写字楼难进入、等待久问题……在友好场景建设中积累的这些宝贵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回应新就业群体需求,不仅要解燃眉之急,更要除后顾之忧。相比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问题,解决融入难、发展难是更具挑战、更有难度的课题。做好这项工作,要织密服务网,全方位多维度关爱新就业群体。比如,整合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打造“城市建设者之家”,把医疗、法律援助等服务融入友好场景建设。也要看到,服务看量更看质,要提升友好场景建设水平,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转变,如建立学历、技能培训提升基地,帮助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将工作做到实处,把关心关爱送到身边,才能切实提高新就业群体工作和生活质量。 新就业群体也是城市治理的“合伙人”。重庆吸纳大批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兼任网格员,引导他们成为消费隐患哨兵、社区网格管家。这也启示我们:将骑手友好场景建设拓展到城市全域,不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提升融入感与幸福感,方能实现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摘编自《广州日报》,原题为《以友好场景破解骑手“融入难”》)
|